眼前關稅政策對於美國物價的影響必然會較川普第一任更為顯著。(美聯社)
美國川普總統在1月20號上任後,已宣布包含退出WHO與巴黎氣候協定、提高進口關稅、宣布國家能源緊急狀態、處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全球稅務協議、撤銷電動車補助、恢復死刑、宣布終止多元性別等46項行政命令。其中,關稅政策、撤銷電動車補助與美國國家的能源政策對於供應鏈與產業的影響息息相關,將對於全球經濟成長帶來顯著的影響。因此,在川普上任後,新的美國貿易政策如何影響全球產業供應鏈的移轉值得進一步關注。
首先,關稅政策是目前川普與其他國家進行談判的主要籌碼,例如,哥倫比亞原拒絕兩架搭載遭到驅逐移民的美國軍機降落,川普在1月26號以徵收高關稅和旅行禁令等報復措施讓哥倫比亞同意接受移民前返。由於川普總統過去對中國加徵關稅的作法已確立其政策的可信度,因此,各國政府均謹慎看待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在美國川普總統與拜登總統的關稅與科技出口管制政策的影響下,全球供應鏈已大幅重組,台灣、東南亞各國、印度與墨西哥等國也因此受惠。若川普對於這些供應鏈生產國再度課徵關稅,則其關稅政策的可行性將會因為物價上漲而降低,相關討論請參見本專欄「川普加徵關稅後 避免物價上漲成課題」。
供應鏈廠商過去藉由移出中國來降低川普關稅對其利潤的衝擊,也讓美國物價未因為關稅政策而大幅上漲。若川普持續對於所有國家加徵關稅,則這些廠商將難以再透過生產基地的移轉來降低關稅衝擊,此時,關稅政策對於美國物價的影響必然會較川普第一任更為顯著,這應是川普在上任前表示不會同時對所有國家加徵關稅的主因。
其次,若川普在2月1號後對墨西哥與加拿大加徵25%的關稅,則對廠商設廠的可能影響有三。第一,產品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廠商會比較進入美國生產的成本與關稅加徵的幅度高低,作為其是否進入美國設廠的依據。換言之,若廠商在美國設廠的利潤愈高,則其在美國設廠的可能性愈大。第二,產品附加價值較低的廠商則僅能在墨西哥生產,若美國政府加徵關稅,則這些廠商僅能支付關稅並部份轉嫁關稅給美國的消費者,無法再尋找新的生產基地進行供應鏈重組。第三,關稅除了會影響廠商設廠的選擇外,廠商也會分散出口市場來降低美國加徵關稅的威脅,例如,廠商可以拓展歐洲市場的機會,來降低川普關稅的衝擊。
最後,由上述討論可以知道,在川普要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MEGA)的關稅政策下,廠商除了進入美國生產的選擇外,要再次進行大規模供應鏈移轉的可能性已較川普第一任大幅降低,因此,藉由供應鏈移轉來吸納關稅驅動的物價上漲壓力也不存在,這也是川普關稅政策的執行會較其第一任困難的原因。對我國廠商而言,許多電動車產業供應鏈廠商在尚未面臨墨西哥被加徵關稅前,已需先面對美國政府撤銷電動車補助。若再考慮中國電動車傾銷與產業補貼等不公平競爭對歐美主要車廠的傷害,未來我國電動車產業廠商所面臨的挑戰只會愈來愈大。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