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做為當年越南船民『第一收容港』的壓力,在這一點,香港也許是羨慕台灣人。」(攝影:李昆翰)
她的位置從受訪者轉為提問者
拿著當期《台北畫刊》,黃雋慧反問我「你在台灣有沒有接觸新移民族群?聽過木柵安康社區嗎?」,為宣傳《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來台10天,她跑遍北、中、南講座時,一個民眾Q&A時跟她分享,「同木新、木柵市場週邊的越南商店,聽說也是很多越戰後期來台難民移居處」,決定採訪結束一起過去看看。
「那時有人為了逃避徵兵離開越南,也可能搭著台灣政府空運方案(仁德專案)來台,70年代後期,跟黃光慧(1978年和家人搭台籍漁船群元2號抵達澎湖西嶼越南難民營,後定居台北至今40年)女士同期。」黃光慧是她透過籌拍《例外之地:台灣海峽之澎湖越南難民營》紀錄片的導演劉吉雄認識,「來台的越南難民,我還沒管道接觸。」
台灣雖非聯合國會員,但據載曾在1975年起接納越南、高棉、寮國等國難民3千人,1976年「仁德專案」也接納越南難民6千人,各先安置於澎湖西嶼及白沙講美村的越南難民營,澎湖難民營在1988年關閉。
同年,香港對收容越南難民壓力爆發,大幅調整收容政策,開始在香港電台定時推播長達9年的「不漏洞拉」越南語廣播(表明不再接受因「經濟問題」入港的越南船民取得「難民」(prima facie refugee)身分,且將視為「非法入境」遣返越南),再過10年,香港於1998年取消「第一收容港」(first port of asylum)政策,滯港越南難民全數集中屯門望后石(Pillar point)越南難民營。
「我接觸的越南難民受訪者,比較偏透過『聯合國難民署』安排移居外國,大多數人當年都居留馬來西亞、香港,這2國是當年收容最多越南難民國家,台灣較少。」
黃雋慧也從台灣導演劉吉雄結識越南華僑郭金燃(1981年來台,1974年越南西貢大學經濟系畢業),「台灣政治地位特殊,他和台灣退休報人黃寶芝是當年政府透過紅十字會安排移居來台」,在黃雋慧接觸過程中,感覺這些被接來台灣的「越南華僑」(即使一生未在台居住,當時仍被台灣當局授予『僑民』身分)一直對台灣感情甚深。
「很想知道這些越戰後抵台的『越南僑民』,究竟如何看待自己與台灣的糾結?我來台灣宣傳書,發現很多台灣人不知道他們,蠻可惜」,「這很矛盾,他們對台灣感情很深,但台灣人壓根沒意識到。」
沒有在台居住經驗,當年為何能上機?黃雋慧《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曾提起,「南越的華語學校,類似台灣國民黨的經營陣地,甚至二戰時期曾有已在越南安家的華人參加中華民國軍隊,在在可見『海外華僑』為國民黨一大後援勢力…」,南、北越統一前,南越因跟台灣有「反共」共識,一直來往密切,越南政府甚至默許各華語學校採用雙語教育,越語課本與越南學校一致,中文課本與台灣相同,「後來因政權敏感,越南當局不再接受台灣派機,才改由紅十字會出面處理接僑事宜。」
「當年越南華人村第一語言是廣東話,能順利完成這本越南船民故事付梓,部分必須感謝他們這一代越南人廣東話、中文都不錯,當年台灣在越南佈下的華語教學體系,我也算間接受惠。」
她問起我為何對本書感興趣,「一開始是從《例外之地》發現,沒想到台灣海島小國,過去也曾收容越南難民」,黃雋慧直回「香港更小啊。」
「台灣政治地位特殊,沒有成為『第一收容港』,就這一點,香港人可能很羨慕台灣人(大笑)」,她回憶當年,香港短時間被毫無通知、無條件的不斷容納一直到來的船民。
一開始,越南船民不管合法、偷渡,只要香港上岸,自動獲「難民」資格,經查核沒有犯罪紀錄,就可等候聯合國安排面試永久移居國。「但香港根本不知哪時又有船來,來就收,來就收,壓力很大。」「上岸24小時內,港府就需安排船民住地、檢疫等瑣事妥當,就這樣收了10年,最後『失控』(uncontrolled)、才開始新政策管制。」
即使寫了12萬字紀錄當年流轉各國的越南船民故事,但黃雋慧求學時,對於弱勢並沒特別關心,「我不是那種特別求突出表現(outgoing)的學生。」一開始整理越南船民故事,她覺得也不算關心弱勢,「只有一個原因,想知道真相。」
「因為這本書,香港人更記得的,可能是聯合國仍積欠香港收置當年越南船民費用約11.62億港幣(約新台幣44.83億)未還」,香港立法會曾統計,做為越南難民的「第一收容港」,港府當年每收容1名越南難民,需花1萬2千港幣公帑安置,但截至1998年,「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ffice of the 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仍待吐還港府上述總額。
「香港人不是要把罪怪到越南船民頭上,每個時期,一代人做一代事,我只是把故事記錄下來、公開,單純這樣,就像敘利亞人,10年前會知道自己今天命運嗎?未來發生什麼不知道,可能突然一股社會浪潮就把你捲向某處。」
至於在《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之後,下一步對「難民記述」的新進展?黃雋慧說「不知道,不確定有沒有下一本啊」,眼神突然對向我處,「若跟台灣有關,要不的話,你寫吧(笑)。」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昆翰
【延伸閱讀】越戰難民的人與事 一個香港人的採訪實錄
【編輯推薦】
●維吉尼亞州一日2起事故釀3死
●【影評】不是續集,而是前傳的前傳──談《安娜貝爾:造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