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在野聯盟為什麼贏了刪減 卻輸掉論述

楊聰榮 2025年02月13日 07:00:00
削減政府預算需要的不僅是專業能力,更需要在公共層面上建立正當性論述,否則其行為在民眾眼中將淪為無理取鬧。(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削減政府預算需要的不僅是專業能力,更需要在公共層面上建立正當性論述,否則其行為在民眾眼中將淪為無理取鬧。(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在近期的預算審查中,在野聯盟成功削減了政府多項預算,這在技術層面上似乎是一場勝利。然而當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這場「勝利」,卻不難發現他們在公共論述中完全處於下風,甚至失去了對民意的掌控。刪減預算的正當性並未被充分說明,反而讓執政黨抓住機會,將削減行為簡化為「阻礙建設」的標籤化攻擊。在野聯盟雖然在程序上贏了刪減,卻輸掉了更重要的論述戰。

 

刪減預算是一把雙面刃,既是監督政府的重要工具,也可能帶來負面後果。刪減預算的技術性勝利被執政黨成功轉化為「反建設」的象徵。預算削減行為被簡化為阻礙公共建設和民生發展的負面行為,讓監督的正當性被掩蓋在情緒化的政治框架中。同時刪減行為缺乏清晰的正面論述,讓民眾無法理解其背後的意義與價值,進一步削弱了在野聯盟的形象與支持。

 

在野聯盟的論述失敗反映在忽視溝通策略上。他們的審查行為過於聚焦於技術細節,卻忽略了如何向民眾清楚解釋削減的理由與目標。監督政府需要的不僅是專業能力,更需要在公共層面上建立正當性的論述。這種缺乏有效溝通的策略,使得預算削減行為在民眾眼中淪為無理取鬧的象徵。

 

執政黨在論述戰中抓住了民眾對建設與進步的情緒性期待,將削減行為塑造成對公共利益的直接攻擊。特別是在目前台灣因半導體及AI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執政黨掌握住建設牌的重要性,在建設對阻礙的簡化框架中,在野聯盟未能提出足夠具說服力的替代論述,讓自身陷入被動,甚至被貼上反對一切的負面標籤。

 

專業的預算審查不應脫離民意的支持,而在野聯盟缺乏經營正當性。民眾需要的不僅是技術性的削減成果,更需要理解這些行為如何直接影響自身利益。在野聯盟未能將削減預算行為與為民把關、減少浪費等正面價值連結,導致正當性論述無法有效建立。

 

未來在野聯盟應該強化溝通與傳播,並即時向民眾說明削減預算的理由與目標。在野聯盟必須要培養理性說理的方式來爭取選民認同,同時要對會受到預算刪減直接受到影響的團體進行直接的溝通,在未來的預算審查中,將監督行為轉化為民眾可以理解的語言,強調其為民眾利益把關的核心價值。

 

僅僅刪減預算不足以展現監督的專業性,未來在野聯盟必須提出具建設性的替代方案。至少要有建設性的替代方案的規劃與想像,才能夠讓人理解經費刪減的理想性何在。在削減的同時提出替代方案,展示其不僅能批評執政黨,也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議,才是稱職的再野民意代表應該扮演的角色。

 

※作者為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師大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