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川普「棍棒外交」不會再有輕聲細語

湯名暉 2025年02月16日 07:00:00
川普若放棄美國的國際領導角色,將在全球範疇內引發深遠的治理危機。(美聯社)

川普若放棄美國的國際領導角色,將在全球範疇內引發深遠的治理危機。(美聯社)

近期美國連續出重手以關稅應對各國,並相繼減少國際公共財的相關資源,甚至退出國際制度。有論者提出對金德柏格陷阱 (Kindleberger Trap)的憂慮,尤其是中國將可能趁虛而入,在「一帶一路」的國際發展基礎上提供替代的公共財。然而,相對於使用國際公共財與國際制度的面向,川普政普更傾向用實力對話,回到十九世紀歐洲協調(Concert Européen)的局面。

 

在美國退出多邊機構後,國際秩序正逐步回歸到大國之間以實力對話的溝通模式,而非自由主義或其他意識形態和價值,也不再是以國際公共財作為工具。一如源自於老羅斯福的名言「溫言在口,大棒在手,故而致遠(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you will go far),以棍棒作為外交工具。川普回歸現實主義的叢林法則,未來各大國之間劃定範圍,各自經營地盤將成趨勢。

 

「美國優先」導致國際公共財退縮

 

如今的美國在川普2.0的領導下,看似面臨金德柏格陷阱所警示,美國若放棄其國際領導角色,將在全球範疇內引發深遠的治理危機。從目前川普主張的「美國優先」來看,美國的外交政策在國際公共財和制度的退縮,似乎正在損害實現終極目標,從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縮減對聯合國氣候變遷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資金支持,甚至將大棒揮向國內,斷頭式的減少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預算,甚至是敵視其職能,種種的作為看似將國際開發的話語權拱手讓給中國。

 

特別是面對「全球南方」,這一決策使得全球在公共衛生與金融穩定等領域面臨資金與技術支持的嚴重缺口,導致這些國家在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方面遭遇困境,更是顯著的體現霸權在退縮參與後產生金德柏格陷阱的可能。然而,美國的退縮並不是真正的退出國際參與,而是以一種更利己的面貌,以相襯的實力維持自己的權力和話語權,國際公共財只是達成目的的胡蘿蔔之一。

 

川普將是強硬的大棒多於提供胡蘿蔔

 

美國在多邊公共產品供給上大幅退縮,但其在核心戰略領域卻更為強硬,面對各國將是大棒多於胡蘿蔔(Carrot and Stick)。美國在地緣政治的現實轉變得更為進取,除了進一步關注自身在美洲大陸的地緣政治現實,重現麥金萊、門羅主義及羅斯福時期對傳統區域利益的關注,強調單邊操作與區域主導,更像是走回十九世紀列強劃定勢力範圍。

 

2025年2月,盧比奧訪問中美洲的行動更是表達對巴拿馬運河和中美地峽的重視,並且提示台灣對於中美洲國家在國際合作上的重要性,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在不經意中也認為美國是有心合併加拿大,一系列的舉措展現川普對於如何擴大在美洲大陸的利益,更甚以往歷任政府。川普甚至進一步對台灣在內的勢力範圍內國家,持續推行高額關稅與單邊貿易保護主義,雖然其目的是為切斷中國的經貿聯繫,卻迫使盟國與貿易夥伴重新考慮各自的經濟政策。

 

當代版歐洲協調的實現仍有挑戰

 

川普預計在俄烏戰爭中強硬推動停戰談判,利用軍事援助和外交施壓維護自身安全利益,似乎重回十九世紀的歐洲協調,大國之間憑藉密會確保各自的利益,中小型國家則受其擺佈,由於減少國際公共財的供給,美國與各國之間缺少緩衝和間接手段。強硬施壓各國的另一目的,或許是要確認美國在勢力範圍內的優先利益,第一棒能否在烏克蘭實現停火,考驗著各國之間能否認同美國的權力仍具備優先性和例外性。相較於十九世紀的神聖聯盟或是五國同盟,川普還需要解決如何恢復俄國的國際地位,如同拿破崙戰爭後的法國重回歐洲五強,才能確保俄烏和談能夠長久。

 

然而,美國卻是關注於確保從美國的優先權利,同時要求烏克蘭提供稀土資源,將重建工作交給歐洲國家,卻避談如何讓俄國重返國際社會。另一方面,烏克蘭的安全問題則被視若無睹,不只無法加入北約,防務工作也同樣交給尚待整軍經武的歐洲,這使得北約不能在歐陸保持嚇阻能力,能否持續對俄國保持集體安全的質疑,也已在歐洲國家內部逐漸引發討論。美國若無法在歐洲有相應的實力維持國際秩序與規則,也不能確保俄國回歸對話的機制,將無法構成可信任和對話的安全機制。

 

歐洲部分極右政黨,例如:法國國民聯盟,黨主張建立法國在歐洲乃至全球防務中的領導地位,並主張歐洲應該發展一套獨立的防衛政策,降低對美國的依賴。更激進的極右派甚至主張與俄國共處,例如:德國另類選擇黨。歐洲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將考驗川普的停戰計畫能夠存續多久,或仍然是下一次衝突的種子。

 

中東方面,川普提出接管加薩走廊,驅逐原有居民,使得埃及和約旦的立場更為尷尬,以色列則是被迫持續扮演黑臉,更難與周邊的阿拉伯國家修復關係。敘利亞政變後,新政權領導人夏拉(Ahmed al-Sharaa)的立場較親西方,使得美國在中東地區獲得以往未有的優勢。2025年1月3日,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和法國外交部長巴羅(Jean-Noël Barrot)到訪大馬士革,或許使得美國更有信心能夠進一步擴大地中海沿岸的影響力,牽制在蘇伊士運河另一側的中國在吉布地的軍事存在。同樣的問題,美國對伊朗也沒有足夠的保證方案,這將使得伊朗只有選擇加快開發核武一途。

 

烏克蘭能否停火,考驗著各國之間能否認同美國的權力仍具備優先性和例外性。(美聯社)

 

比現實主義更為現實

 

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進一退之間,看似矛盾的削弱國際公共財的重要性,但卻是選擇更務實將其視之為政策工具。對於不買單美國意見的金磚國家成員南非,和記介入經營的巴拿馬運河,以及在新冠疫情期間偏向中國的世界衛生組織,川普毫不留情地出手,也確實取得過往未有的重視。巴拿馬重新考慮現有的營運合約,阿根廷隨後退出世界衛生組織,裁減國際開發署之後曝光的資助名單,以及不透明資訊陸續伴隨各自的「深層政府」浮現。

 

這些問題雖然與金德柏格陷阱討論的面向並不完全一致,但是卻說明霸權為何需要維持有效的公共財提供機制,一如使用權力形成有效的大棒,國際公共財存在的目的也是為了維持霸權的影響力。提供國際公共財的資源,並不一定能如願展現相襯的實力,這個現象也不只發生在美國。中國在東南亞國家投入「一帶一路」的龐大資源,卻未必能找回被詐騙集團綁架的游子,作為國際體系的後起大國,中國反而更不能明目張膽對於援助者展現大棒,只能低頭持續提供胡蘿蔔。

 

其他大國即使有意透過多邊協商共同補位的現象並存時,事實上仍無法有與美國相提並論的軍事力量,以及能與美元同等的國際信用。當前新一波的虛擬貨幣的話語權也掌握在美國之手,只是不再透過多邊協商,而是採取更為現實外交政策,胡蘿蔔加上大棒,只是川普說話不再重視輕聲細語,國際公共財仍有重要性,但是不再是主要工具。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