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台灣 梵中協議下的福州新主教

鄭傑憶 2025年02月17日 07:00:00
蔡炳瑞在2007年被任命為廈門主教,當時的台北榮休總主教鄭再發特別從台灣率團參加,他與台灣天主教會關係友好。(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蔡炳瑞在2007年被任命為廈門主教,當時的台北榮休總主教鄭再發特別從台灣率團參加,他與台灣天主教會關係友好。(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全球隨著川普回歸白宮的海嘯波濤起伏,在媒體和網紅的目光外,中國與梵蒂岡如潮汐般持續往來,看似波瀾不驚,但日起有功。農曆除夕前,梵蒂岡在1月23日宣布調任蔡炳瑞為福州主教,是2018年梵蒂岡與北京簽署主教任命臨時協議以來,共同任命的第12位主教。臨時協議的內容從未公開,但在名稱「主教任命」之下,雙方的協商已經超越任命新主教,還涉及教區劃分和主教調任,顯示教廷與北京持續挺進越來越深的水域。

 

梵中共同協商調任主教

 

習近平進入中央權力核心前,曾擔任福州市委書記,在福建的不同職務歷練了長達18年,並影響當地的宗教發展。與台灣咫尺之遙的福州是中國最重要的天主教區之一,也是內部分裂最嚴重的教區,分裂為俗稱的地上與地下團體之外,地下團體也一分為二。仔細推敲這個極端案例,可以一窺教廷如何耐心解開數十年來糾葛難纏的問題,以及為此付出的代價。教廷與北京的互動雖然還不觸及台灣最關切的外交問題,但梵、中溝通管道逐漸穩定暢通,台灣需謹慎應對外溢效應。

 

蔡炳瑞在2007年被任命為廈門主教,當時的台北榮休總主教鄭再發特別從台灣率團參加,他與台灣天主教會關係友好,去年也邀請台灣主教和學者到廈門參與有關天主教本地化的研討會。在教廷眼裡,他是一位相當有能力的主教,如今調任到歷史悠久但也爭端不休的福州教區,希望他能帶領當地的三十多萬教徒弭合過去的傷口。

 

與馬祖一水之隔的福州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天主教教區,1624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乘船從杭州的福州,學貫中西的他被稱為「西來孔子」,結交官吏仕紳,福傳順利開展,二十多年後來到福州的鄭芝龍也受洗為天主教徒。17世紀末,因為教徒能否祭祀祖先引發了「禮儀之爭」,來自不同歐洲國家、分屬不同教派的傳教士爭鋒相對,當地教徒也開始分裂,更深的嫌隙則在中共統治下孳生。(下圖:蔡炳瑞時任廈門主教牧徽)

 

 

四分五裂的福州教區

 

中共在1957年成立天主教愛國會,並在隔年開始自選自聖,冒犯教宗任命主教的首席權,中國天主教開始分裂。文化大革命期間迫害不分教徒是忠於教宗或忠於政府,毛澤東去世,最黑暗的時代過去,但在宗教活動復興的表面下,中共依舊嚴格控管天主教會,並導致福州教會嚴重分裂。

 

為了避免中共「接管」天主教會,一些主教從1981年起開始秘密祝聖主教,楊樹道在1987年被祝聖為福州地下主教。同樣出身福州的鄭長誠神父經過28年的勞改後,1983年重獲自由身,政府允許他公開表示與教宗共融,且愛國會不過度干預教會事務後,他同意擔任主教,並隨即通知教廷,但教廷表示,福州已經有了(地下)主教,無法接納另一位主教。「一個教區,兩名主教」,福州教會從此四分五裂,鄭長誠在2006年去世後,官方主教位置懸缺;楊樹道在2010年去世後,地下團體則進而分裂為二,一邊追隨地下主教林佳善,一邊追隨宗座署理林運團。

 

2020年,高齡83歲的林佳善與地下團體的神職人員長久溝通後,獲得官方承認,他在2023年4月去世,教廷與中國政府磋商後,教宗方濟各在2025月1月15日任命廈門主教蔡炳瑞為福州主教,1月23日舉行就職彌撒,領導地下團體的林運團出席之外,也發出信函給神職人員,呼籲他們支持新主教。

 

冀望「外人」協助修補教區裂痕

 

與福建天主教會熟稔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陳立邦(Michel Chambon)向筆者表示,調任一位不屬於福州教區,但同屬福建人的蔡炳瑞為福州主教,有助於這個最具爭議性也最分裂的教區逐漸邁向共融。一位教廷人士也對筆者解釋,由一位沒有牽涉到福州教區內部紛爭的人出任主教,是解讀這起任命案個關鍵,而林佳善先前得到官方承認為此奠下基礎,林運團能否帶領地下團體合一仍有待觀察,但至少釋放了和解的訊息。類似的調任方式,也讓其他多紛爭的教區在主教揀選時,多一些彈性空間。

 

蔡炳瑞從廈門調任到福州,也說明歷經中國沒有事先徵詢教廷意見,單方調任餘江主教彭衛照到不受教廷承認的江西教區,以及調任海門主教沈斌到上海,引發破壞協議精神的爭議後,梵蒂岡與北京一起摸索主教調任的共識,避免單方行事,在蔡炳瑞之前,雙方協調了山東周村主教楊永強調任杭州主教。

 

依個案處理教區重劃

 

中共在1990年代不經教廷同意,擅自整併福建教區,與教廷對教區的不同劃分是主教任命的障礙之一,但雙方也在逐步商談解決之道,但中國天主教會各地差異甚大,沒有一致的標準,而是依個案處理。在福州迎來新主教之前,教廷在1月20日宣布廢除山西汾陽教區、設置呂梁教區,並祝聖冀偉中為呂梁主教。福建也需要教區重整,但教廷不想操之過急,希望教區內部更加團結後,納入神職人員和信徒意見,再推進教區劃分。福建教區重劃的時機尚未成熟,但在一年前就職主教的吳奕順,掌管的是「一個教區,兩個名字」,教廷稱之為邵武,北京稱之為閩北,兩個名字暫時並存,為未來的教區重劃埋下的樁子。

 

教廷步步為營,但北京步步進逼,教區的傷口仍難以癒合。為了達成協議,教廷要求閩東非官方主教郭希錦讓位給官方主教詹思祿,郭希錦的犧牲卻沒有成全教區修和的大局,拒絕加入愛國會的他受到軟禁。蔡炳瑞就職兩天後,網上流傳著郭希錦在院落鐵柵欄後分發慶祝晉牧40的蛋糕給信眾,彷彿是地下團體的悲鳴。即使詹思祿有教宗的加持,但許多教徒仍不願意追隨,甚至認為教宗方濟各背叛拋棄了他們,祈禱時仍念著去世的教宗本篤十六世。

 

普世教會下的兩岸互動

 

到目前為止,教廷堅持梵中主教任命臨時協議不涉及台灣,但福建與台灣地緣接近,天主教會也有歷史淵源,隨著梵中的互動推進,即使不涉及建交,但教會和福傳的外溢效應可能涉及兩岸天主教會的互動。在天主教會普世共融的精神下,兩岸教會交流實屬正常,台灣收容了眾多當年遭中共驅逐的神職人員,在中國改革開放後,與香港一起扮演協助中國天主教會復甦的角色,但近年來台灣警惕「中國因素」,部分宗教交流蒙上統戰的陰影,例如兩岸媽祖進香活動。

 

台灣對教廷最在乎的,無非是維繫邦交,但教廷維繫邦交的最大目的在於福傳與牧靈,天主教在台灣在地化的過程是珍貴經驗,與習近平由上而下強力推動的「中國化」路徑迥異,儘管充滿荊棘與挑戰,台灣教會在天主教的普世精神下小心翼翼與對岸教會互動,是外交場合之外,維繫與梵蒂岡的邦誼另一重要管道。

 

※作者為羅馬Sapienza大學社會學博士,教育部公費留學生,曾任中央社駐義記者,現為獨立記者。翻譯《銳實力製造機:中國在台灣、香港、印太地區的影響力操作與中心邊陲拉鋸戰》(2022,左岸文化)。個人網頁《地中海豔陽》。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