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滿藍營強勢通過法案,群眾推倒立法院的外層柵欄,試圖闖入立院,與警方激烈對峙。(攝影:王侑聖)
政治制度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決定了國家走向民主或獨裁,甚至再進一步細分為總統制或內閣制。然而,制度本身只是遊戲規則,真正影響制度運行方式的是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取決於人性。政治文化決定了決策過程的品質,影響國家治理的方式與社會穩定的程度。在政治運作中,粗暴與細膩的文化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方強調效率與強制,另一方則著重共識與溝通。兩者的差異,不僅影響政策的推動,也關係到國家的長遠發展。
共產國家採取集中民主制,主張高度的行政效率,以黨領政,使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以維持政權的穩定性。民主國家則奉行三權分立,強調制衡機制,透過定期選舉,產生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確保權力能夠被監督,避免過度集中。
然而,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人自行。即使是民主國家,若政治文化偏向粗暴,即使制度設計良好,仍可能陷入政治對立與社會動盪。反之,若能發展細膩的政治文化,即便在權力制衡的結構下,仍能透過協商與溝通推動政策,使國家發展更為穩定。
細膩的政治文化尊重多元意見,強調理性討論與社會共識,政策推動雖然曠日廢時,但過程中的協調與折衷,能夠減少對立與衝突,使政策更加穩健,社會穩定性也更高。粗暴的政治文化則相反,為了達成特定目的,往往不擇手段,忽視程序與溝通,以多數暴力強行推動政策或法案,導致社會對立加劇,甚至讓制度無法正常運作。
以台灣當前的政治環境來看,立法院的政治文化已呈現出粗暴化的趨勢,無論是在法案修訂或預算審查的過程中,執政與在野兩方的對立愈發嚴重,決策過程缺乏充分討論,導致政策推動缺乏共識,甚至使政府運作受阻。在這樣的政治文化中,政黨之間不再是政策上的競爭,而是權力鬥爭的延伸,導致議事效率低落,民眾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也逐漸動搖。
當立法機關以政黨勢力為界線,堅壁清野,以多數暴力的手段推動法案,行政機關的權力被削弱,政府體制的運作也因而失衡。若這樣的情況持續惡化,將使政治環境更加極端化,甚至可能讓民主制度面臨倒退的風險。
不僅在台灣,粗暴的政治文化在國際政治中亦屢見不鮮。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所展現的政治風格即是典型的粗暴決策模式。他的治理方式不僅缺乏溝通與協商,許多政策更是直接以行政命令強行推動。例如,他在上任之後,大規模解雇聯邦政府雇員,未經溝通即宣布對多個國家提高關稅,未加考慮對國際關係與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
再者,川普總統在貿易政策上,指責台灣「搶走美國的半導體產業」,甚至揚言對台灣出口至美國的晶片課徵 100% 關稅,並施壓台積電協助英特爾,這種單方面的威脅,顯示出決策過程的粗暴,忽視了台美產業合作的長期脈絡與供應鏈的整體發展。
川普政府的外交政策亦反映出粗暴的政策文化與決策模式,例如,他曾提出「清空加薩走廊」的方案,要求巴勒斯坦人遷移至約旦與埃及,並由美國接管加薩,將其建設為地中海沿岸的美麗城市,這一構想完全忽略了巴勒斯坦人民的歷史背景與自治權利,引發國際社會的質疑與反對。此外,川普總統處理烏俄戰爭的議題上,試圖直接與俄羅斯談判,排除烏克蘭與歐盟的參與,這種做法不僅違反國際外交慣例,也顯示出他對國際關係的簡單化與強制性思維。
粗暴的政治文化往往以權力為核心,決策過程中缺乏對多方利益的考量,最終可能適得其反,造成社會不滿與政策失敗。相對而言,細膩的政治文化雖然運作較為緩慢,但透過充分溝通與協商,能夠讓政策更符合社會需求,減少未來的反彈與爭議。
要讓政治文化走向細膩,必須從公民素養、媒體環境與政黨文化多方面進行改革。教育是培養政治文化的關鍵,通識教育應當強調理性思辨能力,使民眾具備辨識資訊的能力,避免受到情緒化政治言論的影響。同時,媒體環境亦需要改善,減少煽動性報導,讓公共討論回歸理性。更重要的是,政黨文化也需轉型,應鼓勵政策辯論與內部討論,而非單純透過動員與對立來爭取支持。
政治文化決定了國家的未來,影響著民主制度能否長久運作。當前無論是台灣、美國,乃至全球政治,都面臨著粗暴決策的風險,這種文化不僅削弱了民主制度的內涵,也可能造成社會的持續對立與不安。
要讓政治文化更加細膩,政治人物與公民社會都必須共同努力,透過理性對話與制度改革,使政治決策更加成熟與穩定。若我們無法改變這樣的政治文化,民主制度最終將淪為權力鬥爭的工具,而非真正為民眾服務的治理機制。
※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退教授、台灣產業科技推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