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在10日、11日陸續落幕,期間通過7項決議草案,日媒分析認為此次會議有5大關鍵要點。(美聯社)
俗稱「兩會」的中國全國政協14屆三次會議、第14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陸續於10日、11日閉幕,其中,全國人大委員長趙樂際,11日因呼吸道感染請假,無法主持閉幕式而受到外界關注;此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通過包括政府工作報告等7項決議草案,「日經亞洲」則分析認為包括鼓勵本土科技發展、收緊對台政策在內,共有5大重點。
香港01報導指出,中國第14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1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議,完成了包括《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中央和地方預算決議》等草案,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等共7項決議,但人大委員長趙樂際當日因為呼吸道感染,請假無法主持閉幕會議,而成為外界關注的發展。
對於本次全國人大集會,「日經亞洲」(Nikkei Asia)分析指出,雖然各界將兩會視為中共執政下的「橡皮圖章」,但在為期8天的會期之間,仍可看出未來北京當局執政的5大關鍵要點。
中國總理李強在6日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中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所取得的新成就,並且承諾向AI機器人等新創研發產業提供融資支持,雖然並未指名道姓說出「深度求索」(DeepSeek)的名號,但該公司創辦人梁文峰近日才出席了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座談,且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也表示「這兩天,誰要是不說說DeepSeek,好像就不太時髦似的」,明顯都在讚許DeepSeek近期所取得的成績。
此外,中國智慧型手機大廠「小米」的執行長雷軍,以及電動車製造商「小鵬汽車」執行長何小鵬近日也都成為產業焦點,都代表了北京當局期望在先進技術領域上,能夠實現自給自足的策略目標,但實際上,中國政府對於民間企業實際支持的內容並不明確,也使外界對此抱持質疑的眼光。
根據此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北京當局將中國2025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定在與去年相同、「5%左右」的目標,並且揭櫫一系列促進經濟成長達標的刺激方案;其中包括了規模達3000億人民幣(約1.36兆元新台幣)的消費補貼計畫、對大型國有銀行注資5000億人民幣(約2.27兆元新台幣)的計畫,以及發行化解地方債務的5000億人民幣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並且將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從去年的3%提升至4%,都展現出北京政府亟欲擺脫經濟停滯的態度。
但報導認為,在分析師眼中,這些刺激方案仍然過於溫和,因此9日公布的數據,中國2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雙雙下挫,凸顯出通貨緊縮的壓力仍然存在。此外,美、中之間新一波關稅大戰的開打,也讓分析師對於北京當局所給出的經濟成長目標存疑。
中國軍事支出的成長,仍然延續高於經濟成長的趨勢,且2025年預算成長幅度也達到7.2%,解放軍軍費支出達1.81兆元人民幣,也較原本公布的1.78兆元人民幣更高,且規模無疑是亞洲各國迄今所見最高的軍事支出,更達到日本新財政年度國防開支的4倍以上。
根據李強所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軍費支出的擴大,目的是在「深入推進練兵備戰,加快發展新質戰鬥力」,並強調北京「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但並未詳述國家主權與安全的威脅從何而來。
因此,報導認為一周以來的發展,顯示出中國正在收緊對台政策,解放軍發言人吳謙在9日一番「解放軍一向是打『獨』促統的行動派,近年來繞島巡航、軍事懾壓已成常態」、「『台獨』分子鬧得愈歡,脖子上的繩索就會勒得愈緊」的言論,明確地表達了其立場。
糧食安全是北京關注的另一個重點,即便去年全國糧食總產量超過了創紀錄的7億噸,但李強在工作報告中,仍要求「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並強調「各地區都要扛穩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共同把飯碗端得更牢」。
根據統計,中國的糧食自給率近年不斷下滑,從2000年代時的90%,逐漸降至2020年的不到三分之二,因此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在兩會期間表示儘管今年糧食出現豐收,但無法輕率認為中國糧食供給已經穩定,強調「仍需仰賴進口維護糧食供需平衡」的情形。
因此,與美國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戰,恐將進一步對中國糧食供給造成影響,美中之間互相對農產品祭出高額關稅,使供應鏈面臨的威脅持續擴大,韓俊也表示中國擁有14億人口「必須靠自己養活自己」、「不能依賴別人」。
自從去年中國總理在兩會之後的記者會被取消之後,中國外長王毅在兩會期間的言論,就視為是北京對外政策的定音鎚。
在7日的記者會中,王毅除了強調中、俄之間的關係緊密,以及中國在「南方世界」(Global South)集團之中的領導地位,也向歐洲與印度展現出友好的態度,但對於包括日本、台灣等美國緊密盟友發出嚴厲訊號。
王毅在記者會中意有所指地表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幻想一邊對華打壓遏制,一邊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但同時也強調中美雙方「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將在這個星球上長久存在下去,「因此必須和平共處」,展現出與美方對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