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想想丹麥大使「渴望和平,所以武裝起來」這句話

李濠仲 2025年03月13日 07:00:00
丹麥常駐聯合國代表拉森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要戰爭。」(圖片取自丹麥外交部官網)

丹麥常駐聯合國代表拉森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要戰爭。」(圖片取自丹麥外交部官網)

三月初,丹麥常駐聯合國代表拉森接受媒體訪問。這是20年後,丹麥再次進入安理會,且是三月安理會輪值主席國,在歐陸動盪不安當下,媒體自然想了解拉森如何因應俄烏戰爭,當時拉森提到了兩句話:「(北約)我們需要採取行動,並不是因為我們想要戰爭,」以及「我們武裝自己,因為我們渴望和平。我們想要阻止那些別有居心的人。」這兩句話並綜合而為媒體標題。

 

拉森所言,等於呼應了丹麥總理弗雷德里克森日前對外宣布的:為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丹麥將大幅將國防預算增加到GDP的2%(2033年之前)。身為北約成員國,丹麥直到2019年才通過將2023年軍費開支從GDP的1.35%提高到1.5%,兩年後再宣布往2%擴增。弗雷德里克森還強調:「歷史性的時刻就需要做出歷史性的決定」。

 

儘管國防預算達到GDP的2%,無論就全球還是單就北約成員角度,比例上都不算高,不過,放在丹麥本身國情,弗雷德里克森稱其為「歷史性的決定」並不為過。第一,攤開歷來衡量國家和平程度的全球和平指數統計,丹麥長期居於高和平指數的國家(且通常是前三名),原因不只來自它擁有完善的社會安全保障,更在於他所面對的國內、國際衝突程度向來都極低,兩者共同反應在軍事化上,正是國防預算對GDP的低占比。此外,高和平指數的一體兩面,就是丹麥不管在任何關於生活品質的調查中,它都是公認全球最優的國家之一,在享有和平的氛圍下,它還兼具高品質的個人自由及政治穩定。

 

但顯然,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就連丹麥這樣一個「北歐世外桃源」,也明確感到再難置身事外。就在弗雷德里克森宣布增加國防預算的同時,她亦同時宣布將「迅速減少對俄羅斯能源(天然氣)的依賴」。

 

正因為向來標舉在國際上應透過和談、合作、共榮以創造和平的丹麥,都在軍備上做出了重大宣示,便也透露了歐洲國家長期以來兩個認知已受到大幅波動。第一,雖然歐洲秩序(自冷戰時期以來)多是建立在民主、人權國家間的自願合作(融合),以及各個國家對內部政治體制的自主權和外交政策取向,看似和俄羅斯更著重自身傳統勢力範圍的秩序基礎不同,但倘若能謹守不破壞對方領導地位和不干涉對方國內政治的遊戲規則,歐洲國家和價值觀迥異的俄羅斯或可和平相處(尤其換得自身的和平狀態)。但自從普丁「北約東擴威脅論」開始,及至普丁的歷史觀(包括烏克蘭是俄羅斯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者就很難繼續相安無事。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已拉警報,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更證明俄羅斯根本無視歐洲秩序(並把烏克蘭靠向歐洲視為背叛)。

 

第二,歐洲國家很長一段時間,確實存在(並得到廣泛支持)一種假設,即和俄羅斯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將帶來和平,儘管總有不同意見,但二戰後近80年,大多數歐洲人能享受長期的和平,自由、民主、法治和人權得以蓬勃發展,確實有相當程度是得力一個曾因經濟發展而「相對安分」的俄羅斯(侵略性遠低於蘇聯)。

 

以上歐洲國家用以維持和俄羅斯和平相處的兩個基本認知,都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直接被推翻。三年戰爭下來,歐洲國家(包括英國、德國、和法國等傳統大國)無不陸續跟進以增加軍備預算作為「維護和平」的必要保障,丹麥總理「迅速減少對俄羅斯能源(天然氣)的依賴」宣示,亦是對「經濟相互依存將帶來和平」的假說做出了修正。過去,丹麥人的幸福感或許來自完善的社會體系,還包括民主、人權、法治下的自由公平環境,沒有人會無端想放棄這樣的生活條件,但就像弗雷德里克森說的:「普丁對烏克蘭毫無意義且野蠻的攻擊,預示了歐洲將進入一個新時代和迎來一個新現實。」丹麥常駐聯合國代表拉森受訪時的「補充說明」:「我們武裝自己,因為我們渴望和平。我們想要阻止那些別有居心的人。」便是對這一新現實的詮釋──儘管「和平」仍是大多數人類的渴望,倘若面對毫無意義且野蠻的武力威脅,增加防禦也將不得不然。

 

俄烏戰爭算是給歐洲人上了一課,對和丹麥一樣嚮往和平、高生活品質的台灣也有頗多啟示,但根本不必再問台灣是不是烏克蘭,因為真正需要關切的問題,一直都在「中國是不是俄羅斯」。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