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民眾對增加國防預算的支持度上升,如何籌措相關經費成為關鍵問題。(資料照片/台船提供)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積極推動「盟國承擔更多防務責任」的政策,要求北約國家、日本等盟友增加國防支出,並暗示若盟國未達標,美國可能重新評估防衛承諾。這股壓力也延伸到台灣,川普政府準國防部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在參議院人事聽證會上直接點名台灣的國防預算「太低」,應提升至GDP的10%以應對中國威脅。在此背景下,台灣民眾是否認同政府應增加國防預算?最新民調顯示,台灣社會對提升國防支出的支持度確實上升,反映出民眾對區域安全情勢的關注加深。
圖1顯示,川普就任後,台灣民意出現變化。2025年1月,47%受訪者支持增加國防預算,但在川普正式就任並強調盟國國防支出後,這一比例於3月上升至51%,首度突破半數。與此同時,認為應減少國防預算的比例則從10%降至6%,顯示「減少派」進一步萎縮。「維持現狀」的比例也從37%降至33%,代表部分原本態度保留的民眾,可能因國際局勢變化而轉向支持提升國防支出。
更值得注意的是,支持「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的比例同步攀升。1月時,38%支持增加國防支出的民眾主張應大幅提升,而到了3月,這一比例增至44%,顯示民眾對國防支出的態度不僅更趨積極,甚至對預算增幅的要求也在提高。與此同時,支持「微幅增加」的比例則從58%下降至50%,意味著更多人從「有限度提升」轉向「大幅強化」,反映出國內防衛意識的轉變。
這項趨勢對政府的國防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響。當民意轉向支持更積極的國防投資,政府在預算編列上的政治阻力相對減少,並可能進一步推動國防改革與軍備提升。然而,這樣的趨勢是否會持續,仍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包括美中關係的發展、台海局勢變化,以及政府是否能有效將國防預算與戰略規劃連結,向社會傳遞更清晰的政策方向。若政府能夠善用民意趨勢,透過更明確的溝通,將國防支出的正當性與具體效益傳達給社會大眾,則有助於建立更穩固的國防共識,並確保長期的國防投資方向穩定發展。
隨著台灣民眾對增加國防預算的支持度上升,如何籌措相關經費成為關鍵問題。本次民調顯示,民眾對不同財源方案的接受度存在明顯差異,其中「特別預算」獲得最多支持,而「加稅」與「排擠其他資源」則面臨較大爭議。
根據圖2,49%(23%非常贊成+ 26%有點贊成)的受訪者支持以 特別預算方式增加國防經費,這是三種選項中支持度最高的方式。與此同時,反對特別預算的比例相對較低,僅18%非常不贊成,22%不太贊成,顯示這種方式的爭議較小。這可能是因為特別預算通常用於應對短期國防需求,政府過去已使用特別預算購買重要軍事裝備,如F-16戰機,因此這種方式對民眾來說相對熟悉且可接受。此外,特別預算通常不會影響到社福、教育等支出,因此較能獲得共識。
相比之下,透過「加稅」來增加國防預算的方式,支持與反對意見呈現兩極化。支持者比例為42%,但反對者達51%,顯示多數民眾仍對提高稅收以支應國防經費抱持疑慮。此外,「資源排擠」方式最不受青睞。僅31%的受訪者支持削減其他政府部門預算來增加國防經費,而反對比例則高達59%,顯示多數民眾不希望政府透過削減教育、社會福利或其他公共支出來強化國防。這也凸顯出台灣民眾在財政優先順序上的考量,雖然支持提升國防預算,但仍希望能夠維持其他重要政府支出的穩定。
本次調查對於政府國防預算編列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參考。由於「特別預算」獲得最高支持度,未來政府可透過此方式來補足軍事支出,而非直接調高稅率或削減其他政府開支。然而,特別預算通常具有短期性質,無法作為長期穩定的國防經費來源,因此如何在民意支持度較高的基礎上,尋求更可持續的財源規劃,將是政府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