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已將圍繞台灣的行動,以「鬥而不破」的形式螺旋推進新常態。(圖片取自解放軍東部戰區去年10月聯合利劍B軍演)
2025年3月中旬,時值營造俄烏停火條件之際,台海上空與周邊海域的軍事對峙卻是不減反增。我國在提出「國安17條」措施之後,隨即啟動代號「立即戰備操演」的無預警軍事操演,並且與解放軍的「戰備警巡」形成「鬥而不破」之勢,雙方都在沒有預設劇本,真實武裝的邊緣交鋒。歐亞大陸兩側地緣局勢再次相互聯動,中國的觀望與試探之舉格外引人關注。
台灣與中國幾乎同步進行,且都沒有正式冠名「演習」的兩次軍事活動,反映當前台海局勢的高度緊張和複雜動態。我國將中國此舉定調為「灰色地帶衝突」的壓迫,強調中共頻繁的軍事挑釁已成為區域不穩定的主要根源。
中國聲稱針對所謂台灣「分裂活動」和外部干涉所採取的必要軍事行動。3月18日,解放軍出動了二十多架各型軍機,多批次越過海峽中線,並有數十架次進入台灣西南與北部的防空識別區。解放軍多艘艦艇同時在台灣東部、南部近海現蹤,一度駛近距台灣海岸24海浬的附近海域。
由於日前我國公開才稱中國為「外部敵對勢力」,使得「立即戰備操演」有著極為明確的指向性。儘管面臨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兩岸卻不約而同地避開「演習」的敏感字眼,政治修辭也未逾越以往的口徑,在劍拔弩張之勢之下,有默契地各自收斂且保留餘地,避免政治交鋒上升到不可轉圜的境地。
台灣希望藉由強化戰備演習,在烏克蘭停火協議期間,向美國展示自我防衛的決心與能力,以鞏固台美安全合作的互信。國防部長顧立雄也強調,台灣必須加速提升戰力,並強化與美國等友邦的集體嚇阻效果。中國方面則需要對更多議題,測試川普的政策對台政策是否有因烏克蘭而改變,由於先前國務院對台關係的描述有所變更,必需對「國安17項」措施在政治上有相當的回應,調整常態化進行的擾台措施,便成為適度反應的選擇。
我國將此次操演定位為「第一時間針對各種可能情境」所做出的軍事應變,科目涵蓋空軍戰機緊急起飛、飛彈部署,海軍戰備巡邏及後勤補給演練,以及陸軍在要地的防衛作戰操演等。由於各部隊以實兵實裝參與,因此被稱為小規模版的漢光演習。
我國此次採行「立即戰備操演」的概念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參照美軍「無預警戰備演習」(No-Notice Readiness Exercise)和「危機應變演習」(Crisis Response Exercise)。美軍所謂無預警戰備演習,指不事先公告或預演,在零警示的情況下突然展開的軍事演習,旨在測試部隊真正的即時反應和臨戰能力。
類似的操演還有美軍的「聯合危機處置演習」(JBLE Tests Capabilities in Crisis Response Exercise)。透過此類演練模擬真實世界的危機場景來檢驗組織的反應能力,可以評估各部門在突發危機下的溝通、協調和處置效能,確保真正危機來臨時能「快速且精確地遏制威脅」。
以往台灣年度大型演習如漢光演習,通常都有一至兩年的籌劃期,科目與參演部隊事先安排周詳,以測試軍隊的整體作戰能力。相較之下,此次「立即戰備操演」與去年的漢光類似,則不預先張揚、無劇本的快速啟動。
「立即戰備操演」打破國軍傳統上需提前數週甚至數月計畫軍演的模式,刻意製造出與實戰情境相近的突發壓力,讓部隊指揮官能觀察官兵在沒有預先準備時的真實應變表現。從高層的國防部應變中心啟動,到基層部隊進行後勤整補、戰備偵巡,不到數小時全台即進入演習狀態,其目的在於考驗國軍臨場快速反應與指管通勤效能。
對國軍而言,若能在這次操演的應對解放軍「戰備警巡」的動向進行模擬,將能更有效的驗證國軍採取各項行動需要多少時間,以及港口和機場更貼近現實的反應作為。例如,空軍出動F-16V戰機掛載雄風反艦飛彈,海軍派遣快速布雷艇在港口外進行佈雷操演,個別需要多少換裝或是準備時間。
如同去年的漢光,本次的操演也是針對解放軍「由訓轉戰」(從演習直接轉為實戰)的可能威脅所採取的新措施,面對中國常態性「灰色地帶衝突」的侵擾,需要在戰情突發時不至於因平時訓練慣性而延誤應變時機。
從科目上來看,儘管時間緊湊,涵蓋範圍幾乎調動三軍各主要部隊,某種程度上也是回應美國對國軍轉變的期待。在今年漢光演習之前發生與解放軍撞期式的對練,也將使得漢光能有更豐富的現場數據充實內涵。
與我國刻意稱此次軍事行動為「操演」相對照,中國也避免使用「演習」字眼,而是與先前數次類似規模的行動相同,稱之為「戰備警巡」。近年這一稱謂在近年解放軍對台軍事活動中頻頻出現,除了為避免美國與日本的強烈反應,同時也是為混淆真實的軍事行動目的,使得外界在微妙的修辭層級差別而有輕忽,忽略其隨時有可能「由訓轉戰」。
「戰備警巡」規模可大可小,並且實質上對我國實行「三兵疲楚」。解放軍可以在幾乎不預先警告的情況下,在周邊集結足以封鎖、打擊的力量,而且這只是「一次巡航」而非戰爭行為。這迫使台灣必須長期處於緊繃戒備,日復一日消耗軍事資源,像是增加發動機的里程數,加速造成耗損。
解放軍延續平時的操作,派遣大批軍機越過台海中線、軍艦一度挺進距台灣24海浬海域,將原本常態化的擾台再升級,刻意淡化為「戰備巡航」的壓迫性,彷彿只是日常警戒巡邏的一部分。這種修辭的運用反映表明解放軍已將圍繞台灣的行動,以「鬥而不破」的形式螺旋推進新常態,並且保留升級威脅的可操作性。
「戰備警巡」的戰略效果還不僅限於對台灣本身,同時也是為對美國表態,若美國超過紅線,中國有能力在第一島鏈區域挑起多點軍事壓力,進一步惡化局勢。這一模式與冷戰時期蘇聯在敏感時刻於歐洲前沿調動軍隊、升高戒備以警告北約的做法頗為相似。
「戰備警巡」已成為中國對台灣和西太平軍事活動的新常態工具,在和平與戰爭之間創造「灰色地帶衝突」,持續對對手形成心理與實質壓力,卻又控制在全面開戰的臨界點之外。外界不僅難以評估兩岸軍事風險,實際上兩岸也缺少溝通機制,使得所謂的「灰色空」更不容易評估風險。
目前兩岸之間缺少軍事預警的溝通機制,只能透過美國作為「意圖的傳達」。由於兩岸整體國力的差距,以及中國的政治堅持,實難建立起「紅色電話」,一如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的熱線,避免局勢的突然升高或誤判。
這次兩岸能成功地再次避免誤判,而將各自主張透過有限的軍事行動表達,在「鬥而不破」中各自回應政治需求,很大一部份因素是台灣在危機中智慧的展現。但是每次的邊緣交鋒不能只靠台灣的自制,面對川普對中政策的不確定因素,中國不能僅依靠美國的轉達,也需要正視如何和台灣有某種諒解獲照會機制。
近期七大工業國和歐盟涉及台灣的聲明已出現變化,甚至刪去「一個中國政策」,中國的軍事活動並未如願實現政治目的,反而讓國際社會越來越清晰台海問題的本質,甚至更多多引用「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措辭。
西方國家目前大多基本認識到台灣主張,並且在近年更積極派遣軍間經過台灣海峽,其中甚至包括以往較為親中的法國。中國若不尋求其他對台溝通的修辭或語境,而是以武力逼迫我國接受特定前提語條件,恐怕更難擺脫「威權軸心」的標籤。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