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面臨的財務困境,是為照顧全民所做的承擔。(本報資料照片)
俄烏戰爭後全球燃料大漲,各國主要大型電業首當其衝出現巨額虧損,為合理反映發電成本多有調漲電價。電業虧損在許多國家主要電業皆有發生,而電價調漲幅度也與能源結構並無直接相關,各國政府對電業的限制和補貼才是關鍵。
光是俄烏戰爭爆發當年,台電就虧損2272億,至去年底累積虧損約4200億。不只是台灣,一些國家的主要電業都出現巨額虧損,2022年日本東電售電公司虧損722億,韓國電力虧損7500億,法國EDF虧損5700億,德國Uniper虧損6100億。
有些人誤以為戰爭只影響俄國天然氣和燃煤,因此以燃氣或燃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才會面臨電業虧損和電價飛漲,甚至認為「若使用核電,電價就不會漲,電業也不會虧損」,這其實都是迷思。雖然筆者長年主張核電延役,但凡事一碼歸一碼,就算核電延役,面對俄烏戰爭大衝擊下,仍會大虧。
台日韓以燃氣及燃煤火力發電為主,2022年電業都有虧損。而核電大國法國(核電佔比高達67%,火力僅3%)以及綠電大國德國(再生能源佔比59%),其電業也出現破千億鉅額虧損。國營電業虧損並不只有發生在台灣,燃料價格造成能源市場波動會影響各種能源的成本結構,不同能源型式也可能因種種因素互相牽連,不是核電延役就能讓台灣逃過一劫。
上述各國除了台灣,均在疫情期間調漲過電價,俄烏戰爭後漲勢更明顯。2020年到2024年電價累積調幅以韓國最劇烈(住宅漲49%、工業漲106%),日本及德國相對緩和(住宅及工業電價,日本分別漲24%、50%,德國漲30%、29%)。法國的住宅電價漲47%、工業65%,其中工業電價曾出現139%的驚人調幅。
有些人說,台灣的所得比日韓歐美低,不能跟日韓歐美的高電價類比,那看漲幅總可以了?台灣電價本就是上述各國最便宜的,調幅卻相對和緩(住宅7%、工業58%)。從各國調漲情形可發現,無論能源結構如何,電價都有上漲,且漲幅與能源結構不直接相關,跟政府對電價的補貼和限制比較相關。不是依賴火力發電就漲的多,核電和綠電為主的國家也有調漲。
台灣電價便宜又沒有大幅調漲,因此直至今年台電都持續面臨虧損。相反地,日、德、法的電業皆在2023年就轉虧為盈,韓國電力公司也在去年開始獲利。明明韓國漲價最劇烈,為什麼轉虧為盈的速度比日德法還慢?
主因是日德法除了電價調漲,中央政府還有編列預算補貼電力公司,才讓電業快速轉虧為盈。德國政府補貼其電業5200億台幣,法國政府補貼7000億,而日本政府則是先祭出5500億的電價補貼之後,又另外針對電價及瓦斯再提供2800億的補助。
政府前年雖有補貼台電500億,但金額遠遠不及其他國家的十分之一,因此在補貼金額極低、漲幅小、單價又最便宜之下,台電確實難以擺脫虧損。若台電比照各國的標準來漲電價,不但不需政府補貼,早在2023年就轉虧為盈。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在EDF轉虧為盈後整體平均住宅電價仍持續調漲。事實上,除了台灣及韓國,日德法的住宅電價都比工業電價高。台灣住宅電價每度2.77元更是各國最低(韓3.98、日7.37、德12.64、法8.88元),級距330度以下住宅電費甚至比二十年前還低,近幾次也沒有明顯調整民生電價。
台灣電價便宜,是因為燃料價差都被台電吸收了,2022年到2024年吸收高達5993億。台電因此承擔鉅額虧損,以緩和且細緻的電價方案,讓台灣大幅減緩通膨壓力。觀察2023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台灣2.5%、日本3.3%、韓國3.6%、法國4.9%、德國6%,可見台灣物價相對各國平穩,通膨影響最輕微。
但是,減緩通膨終究不是電力公司的責任!應有政府財政專業部門提出合理措施去因應。台電面臨的財務困境,是為照顧全民所做的承擔。讓電價適度反映成本,是健全台電財務體質的根本,若要透過電價抑制通膨,則需政府提供足額預算補貼,才是國家電業穩健經營的長久之計。
※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