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美對台「戰略模糊」策略不再有效 恐使北京誤判

李浩宇 2025年03月27日 11:09:00
美國前國防部東亞事務副助理部長薛邁龍指出,美國傳統的「戰略模糊」策略已失效,必須轉向「戰略清晰」明確告知中國侵台後果,才能確保區域穩定。圖為2024年12月美日韓聯合海上軍演。(資料照片/取自美國海軍網站)

美國前國防部東亞事務副助理部長薛邁龍指出,美國傳統的「戰略模糊」策略已失效,必須轉向「戰略清晰」明確告知中國侵台後果,才能確保區域穩定。圖為2024年12月美日韓聯合海上軍演。(資料照片/取自美國海軍網站)

美國前國防部東亞事務副助理部長薛邁龍指出,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的「戰略模糊」策略不再有效,華府必須明確向北京說明攻擊台灣的後果,以免讓中國誤判情勢。

 

 

川普回鍋驚天變 戰略模糊不合時宜

 

金融時報26日報導,薛邁龍(Michael Schiffer)點名美國過去幾十年來一直使用「戰略模糊」政策來避免台海衝突,亦即不讓中國知悉「若共軍犯台,美國將有何種反應」,透過不確定性來讓中國不敢輕啟戰端,並且避免台灣突然宣布獨立的風險。在冷戰結束的1990年代至今,此番策略確實大致發揮了作用。

 

但在川普顛覆二戰以來建立的國際秩序後,「戰略模糊」已經不敷使用。如果希望避免中國在台海的「灰色地帶」威脅(經濟施壓、軍演挑釁等)升級為真正的軍事衝突,就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政策框架,闡明美國將如何應對中國的侵略行為,也就是「戰略清晰」,並配合更全面的措施來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

 

 

中國多面向對台施壓 美國亦須多角支援

 

過去幾十年,台灣和中國之間一直保持一種脆弱的和平狀態,這種和平主要靠美軍在附近部署的軍力來維持。如今情勢驟變,一方面中國對台的施壓力度不斷增大,另一方面川普總統又試圖改變全球的遊戲規則,使原本的穩定狀態逐漸消失。

 

尤其近幾年中國時常派遣軍機繞台、飛進台灣防空識別區,以及頻繁舉行軍演,美國過往依循的「戰略模糊」已經無法有效阻止中國屢開釁端,甚至無法避免中國可能出現的危險誤判。

 

中國目前對台政策相當全面,包括外交孤立、經濟控制、政治滲透、文化統戰、軍事威脅等,過去美國只專注在軍事威嚇,忽略了中國的多面向對台策略。因此,美國若想真正穩定兩岸局勢,除了軍事之外,也應在經濟、外交、資訊傳播等方面,有一套更完整的應對方案。

 

 

台灣是重要盟友 深繫美國利益

 

台灣目前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生產基地,世界上逾6成的晶片皆產自台灣,在先進半導體製程上更是遠超其它國家。若台海爆發衝突,一定會影響半導體產業的運作,屆時將會對全球經濟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

 

除了半導體之外,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中亦扮演關鍵角色,經濟價值與日俱增,若美國僅以軍事力量來嚇阻中國,恐怕無法有效保護關鍵經濟利益,這種風險在川普重返白宮後也進一步擴大。

 

 

川普屢出狂言立場反覆 盟友對美漸失信心

 

川普政府官員曾經暗示台灣在半導體的領先地位,可能會成為美中的談判籌碼,此番言論除了讓台灣感到不安之外,也會讓中國覺得有了可趁之機來對台施壓。

 

而且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反反覆覆,又與歐洲盟國針鋒相對,甚至對格陵蘭、巴拿馬、加拿大的領土問題提出一些荒誕主張,使得國際社會開始對美國抱持懷疑態度:美國真的會繼續保護民主國家,維持現有國際制度與規則嗎?

 

 

美應轉向戰略清晰 與中國挑明侵台後果

 

在如此情況下,美國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不但無法有效抗中,反而可能導致中國做出誤判。反之,應該要明確告訴中國,若對台灣動武或施加威脅將會付出何種代價,如此反而能有效遏制中國,降低武裝衝突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前述的「戰略清晰」。

 

美國可在維持一中政策、美中3個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的外交原則上,清處表明中國犯台將面臨嚴重後果,若中國以經促統也會付出巨大代價。讓中國明白美國的堅定立場,但不需要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樣就不會直接踩到中國的紅線。

 

同時,美國應積極加強台灣的外交地位,擴大與台灣的經濟聯繫,並增加與區域夥伴的合作,以強化台灣安全。

 

美國通過採取戰略清晰政策,可以遏制衝突、恢復區域穩定並保護全球經濟。在這個國際秩序重新洗牌的時代,清晰的信念至關重要。戰略模糊曾經有助於維護台海和平,而如今為求和平,戰略清晰確有其必要。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