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上自衛隊的陽光號(LSV-4101)運輸艦,屬於一種後勤支援艦,除了能支援離島運輸,也可以協助兩棲作戰任務。(圖片取自防衛省陸上自衛隊X)
在2024年的10月底,日本陸上自衛隊的日本晴號(LCU-4151)下水,從編號就能知道,這是一艘用於搶灘登陸的通用登陸艇(Landing Craft Utility , LCU)。而在數日後,另一艘噸位更大的陽光號(LSV-4101)相繼下水,這是多功能的後勤支援艦(Logistics Support Vessels , LSV),當然也能協助兩棲作戰。除此之外,日本更在近日宣布,將與英國海事科技集團(BMT)合作,一起研發興建下一代的小型高速登陸艇。雖然日本政府表示,興建這些艦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強化對偏遠離島的運輸能力,但無可諱言的,這些艦艇服役後,日本的奪島突襲能力將會大幅躍進。即使嚴格來說,日本沒有海軍陸戰隊,但新編成的水陸機動團,就算隸屬於陸上自衛隊,還是不折不扣的海軍陸戰隊。日本的兩棲攻擊能力正在快速成形,打破過去專守防衛的政策。
因為日本是二戰侵略國,在戰後和平憲法的限制下,不能擁有軍隊,只能組建小規模的自衛隊。在專守防衛的政策下,沒有專門用於攻擊的武器與兵種,傳統上被視為是攻勢兵種的海軍陸戰隊,當然也被禁止。不過在二戰結束後,美軍擁有的大量兩棲艦艇變的無用武之地,美國於是將這些退役艦艇贈予盟邦使用。日本也接收了少量的通用登陸艇與戰車登陸艦(Tank Landing Ship , LST),剛好可以拿來運補缺乏碼頭設施的小型離島。因為這種平底艦艇,都有艦艏登陸艙門,可以直接開上海灘,卸下物資,因此被日本稱為運輸艦。在這些美國的二手艦艇老舊退役後,日本開始進行仿製,先推出標準排水量1480噸的渥美級運輸艦,共建造了3艘,接下來再發展標準排水量2000噸的三浦級運輸艦,也有3艘,設計都與美國的戰車登陸艦非常類似。
輸送艦(LCU)は、部隊や補給品の輸送に際して、水深が浅い島しょ部の港湾にも輸送が可能な船舶として運用するものです。輸送艦の取得により、大小多くの島々が点在する南西諸島等において、迅速かつ確実な輸送が可能となり、島嶼防衛に万全を期するものとなります。 pic.twitter.com/RUfhg0eKkf
— 防衛省 陸上自衛隊 (@JGSDF_pr) October 29, 2024
雖然日本一直維持建造戰車登陸艦,但一來沒有海軍陸戰隊與兩棲裝甲車,即使可以運送陸上自衛隊的士兵與少量裝甲車,也幾乎沒有搶灘作戰能力。二來即使加上後來自行興建的少量小型通用登陸艇,登陸載具還是遠遠不足,比如標準排水量550噸的由良級運輸艦,只有2艘,而噸位更小的一號運輸艇,標準排水量只有420噸,一樣只生產2艘。這種情況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在冷戰最高峰期,日本仍然沒有進一步發展兩棲戰力。最後改變這種情勢的誘因,是日本想要發展具備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輕型航空母艦,但受限於政治情勢,再加上缺乏足夠的技術,很難光明正大啟動計畫。因此日本想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方式,先發展一款具備全通式飛行甲板,類似兩棲突擊艦的運輸艦,來儲備相關技術,這就是目前仍在服役的大隅級運輸艦。
接續在渥美級與三浦級之後服役的大隅級,是一款混血的怪異艦艇,雖然英文編號仍是LST,但取消了艦艏登陸艙門,反而擁有一個井圍甲板,可以容納主力戰車與氣墊登陸艇。氣墊登陸艇可以裝載主力戰車,從艦尾的艙門施放,接駁到海灘上,反而更像是船塢登陸艦。艦體的上層結構則擁有寬廣的飛行甲板,但因為艦島比一般的兩棲突擊艦大上許多,飛行甲板也沒有延伸到艦艏,很難說是全通式飛行甲板,避免了外界的質疑。大隅級總共興建了3艘,大型飛行甲板能輕鬆操作CH-47J/JA與UH-60A/JA運輸直升機,讓日本自衛隊擁有了更強的兩棲攻擊能力。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大隅級的最大貢獻並非在兩棲作戰上,而是奠定了未來發展日向級與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的基礎。其中的出雲級在完成飛行甲板的改裝後,已是不折不扣的輕型航艦。
日本真正開始發展兩棲作戰能力,是在2013年防衛計畫大綱中,決定分5年向美國採購58輛的AAV-7兩棲突擊載具。這款裝甲運兵車可以直接從船塢登陸艦下水,浮航到海灘登陸,在卸下海軍陸戰隊員後,以車上配備的武器,提供立即的火力支援,並可伴隨登陸部隊挺進內陸作戰。與一般的機械登陸艇與氣墊登陸艇相比,AAV-7的裝甲能抵抗小口徑武器或砲彈破片的攻擊,是進行兩棲作戰的利器。日本政府也在籌獲AAV-7的5年內,開始計畫籌組海軍陸戰隊,並選定陸上自衛隊西部方面隊直轄的普通科連隊做為骨幹,於2018年逐步編成一支具備兩棲作戰能力的部隊,但為了避免政治問題,取名為水陸機動團。雖然日本方面非常低調,不過水陸機動團的發展非常快,未來預計會下轄3個連隊,編成總兵力約3000人左右的精銳兩棲部隊。
西部方面隊直轄的普通科連隊,名稱聽起來或許平凡無奇,但這個單位過去負責日本關西地區的反恐與特種作戰,與駐紮在關東地區的第一空降團齊名,都是陸上自衛隊最精銳的部隊。西部方面隊的總部,位於九州中部的熊本市,轄區包括九州地區與沖繩縣,也就是整個西南諸島的防務都歸西部方面隊負責,因此這個普通科連隊在過去就有初步的離島作戰能力,能在大隅級運輸艦與氣墊登陸艇的支援下,增援西南諸島。然而當時兩棲載具不足,人員數量也有限,這樣的兩棲作戰能力,不足以應付一場高強度的武裝衝突。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屢屢以武裝船艦,入侵目前由日本實質掌控的釣魚台周邊海域,更引起日本的戒心。而在水陸機動團正式成立,並配備AAV-7後,日本自衛隊已具備完整的奪島能力,能即時介入衝突,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水陸機動團的擴編,日本自衛隊還採購了17架的V-22魚鷹(Osprey)傾斜旋翼運輸機,進一步強化空中突襲能力。V-22不只能在大隅級上起降,也可利用日向級或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做為母艦,支援運兵任務。不過兩棲登陸是非常複雜的作戰任務,除了第一波由兩棲突襲載具進行搶灘,或由運輸直升機、傾斜旋翼運輸機支援機降,建立灘頭堡外,還需要大量的兩棲運輸艦艇,將後續的支援兵力與後勤物資送上岸,這就是日本晴號與陽光號在近日接連下水的原因。日本晴號這種2400噸的小型通用登陸艇,預計會興建4艘,而3500噸的中型兩棲運輸艦,則會有2艘。至於還在規劃的小型高速登陸艇,打算要採購4艘。這些艦艇將會編成海上運輸群,由海上自衛隊維護,但由陸上自衛隊指揮,很明顯是要統一事權,方便支援水陸機動團。
不過要投射一支3000人的兩棲部隊,持續支援作戰,日本目前擁有或規劃興建的兩棲艦艇,還是不夠。因此日本政府也在思考,籌建更多兩棲艦艇,包括兩棲突擊艦、機動登陸平台或船塢登陸艦。由於日本海上自衛隊所擁有的兩型直升機護衛艦,早已配備全通式飛行甲板,大隅級也操作井圍甲板很長一段時間,若要發展配備全通式飛行甲板與井圍甲板的兩棲突擊艦,在技術上並不算困難。日本防衛大臣就曾在參訪美國海軍的兩棲突擊艦時,公開談及為海上自衛隊建造兩棲突擊艦的構想。而在2017年的亞洲海空系統科技展(MAST Asia 2017)中,三井集團也展出過一系列的兩棲船艦構想圖,除了兩棲突擊艦與船塢登陸艦外,還包括機動登陸平台(MLP),這是一種半潛船,可做為接駁碼頭,讓一般的貨輪能直接卸下武器裝備,支援登陸作戰。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上保安廳,也在籌建排水量超過3萬噸的巡邏艦。雖然官方說法表示,這艘大型巡邏艦將用於海洋巡邏、緊急救援與離島運輸,但從設計圖來看,反而像一艘沒有井圍甲板的船塢登陸艦。不只配備了大型的後方飛行甲板,還擁有寬廣的艙內空間,可以運輸各式車輛與小型快艇,並採用滾裝輪的設計(roll on/roll off),船側有大型艙口與跳板。即使沒有井圍甲板可以讓登陸艇使用,但如果有機動登陸平台配合,一樣可以利用登陸艇將巡邏艦內的車輛接駁上岸。中國每年都會徵調渤海渡輪南下,參與在廈門一帶舉行的登陸演習,也是採用類似方式,由採用滾裝輪設計的渤海渡輪,載運裝甲車輛,再以特製的接駁平台,讓裝甲車輛能轉乘登陸艇上岸。而美軍目前擁有多艘機動登陸平台,在有必要時,應該能支援日本自衛隊。
可以這麼說,日本雖然受限於和平憲法,但在區域情勢改變後,立即開始發展海軍陸戰隊,籌建攻勢兵力,替未來做準備。只是日本仍以各種方法,避開敏感的政治問題。即使日本的海軍陸戰隊,從人員、裝備、編制與訓練,都已接近成熟階段,日本政府仍不願意承認。相反的,台灣一直保有海軍陸戰隊的編制,還是最精銳的部隊,不過隨著多次裁軍,海軍陸戰隊只剩下2個旅,甚至一度有解編所有海軍陸戰隊的聲浪。雖然最後海軍陸戰隊僥倖保留下來,但作戰定位一直很模糊。其中陸戰66旅移防到台北周邊,負責強化首都防務後,這個問題變的更為明顯。近日傳出要裁撤海軍陸戰隊的戰車營與砲兵營,新增無人機營,並考慮復編陸戰77旅,其實都反應在台海防衛作戰中,海軍陸戰隊這種攻勢部隊的尷尬角色,是否應該轉型成守勢部隊。
只是台灣與日本一樣,擁有許多的離島,海軍陸戰隊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許國軍可以嘗試思考,採分開發展的方式。如復編陸戰77旅,是要加強保護各地軍港與陸基反艦飛彈部隊,因此在編裝上可以朝向守衛性質的步兵旅。而負責首都防衛的陸戰66旅,必需機動支援作戰,適合編成輕裝的快速打擊部隊,並具備一定的反裝甲能力。至於在南部的陸戰99旅,還是應該保留完整的兩棲作戰能力,以防萬一真的有需要增援離島,進行登陸作戰時,不會無兵可用。3個陸戰旅,沒有必要整齊劃一的採用相同編制與裝備,在各司其職的考量下,可以讓海軍陸戰隊變的更有彈性。甚至陸戰66旅還能配合運輸直升機,發展空中突擊能力,與重裝的陸戰99旅互相配合,效法先進國家的海軍陸戰隊,都可以三棲作戰的潮流,也是一個新的方向。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