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關稅戰略能否帶領美國走向繁榮? 三大目標與對台灣的啟示

張務華 2025年04月02日 07:00:00
川普關稅戰略或可暫時撼動全球貿易秩序,但若要真正實現長遠繁榮,仍需搭配更全面的結構性改革與國際合作。(美聯社)

川普關稅戰略或可暫時撼動全球貿易秩序,但若要真正實現長遠繁榮,仍需搭配更全面的結構性改革與國際合作。(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捲土重來,關稅政策再次成為其核心施政工具。他透過提高關稅與限制進口,意圖重振美國製造業、縮減貿易與財政赤字,並向全球展現「美國優先」的強硬姿態。隨著「川普關稅週」到來,4月2日「解放日」將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預期將在全球引發重大衝擊。然而,這套政策能否真正為美國帶來繁榮,仍充滿不確定性。對台灣而言,這場關稅攻防戰直接影響自身利益,必須高度關注並妥善應對。

 

關稅戰略下的產業扶植

 

在全球自由貿易成為主流的背景下,多數國家紛紛降低關稅,以促進商品流通並帶動經濟成長。但川普卻逆勢而行,主張大幅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以提高進口產品成本來保護美國國內產業,並進一步創造就業機會。川普在首任任期內,針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將稅率從約3%提升至近20%,試圖扭轉美國對中國的龐大貿易逆差。而此次關稅政策更擴大至加拿大、墨西哥等傳統自由貿易夥伴,甚至直接對進口鋼鐵、鋁材、汽車等實施25%的統一關稅。

 

川普此舉表面意在防堵「轉口貿易」,即川普認為,中國企業可能透過在墨西哥或加拿大設廠生產,再以這些國家的名義出口至美國,藉此規避對中國的關稅,因此將這些國家一視同仁納入高關稅範圍。但其真正意圖,恐怕並不僅限於經濟或財政層面,更多是基於深層次的國家戰略與安全保障考量,試圖透過關稅手段,迫使全球企業加速撤離中國,以削弱中國的綜合國力,壓制這個與美國競爭霸權的首要對手。並藉由回流美國的企業,強化國內重要產業的戰略地位。

 

關稅與財政赤字的迷思

 

川普的另一項政策構想是將關稅收入作為稅收來源,以彌補減稅造成的財政缺口。自2018年川普推動大規模減稅政策後,美國財政赤字迅速膨脹至1.8兆美元,川普未來計畫延長所得稅減免期限,並進一步調降企業稅率,而支撐這一系列減稅措施的財源之一,正是來自於關稅。

 

理論上,增加關稅收入似乎可緩解赤字問題,但實際上,額外成本卻由美國消費者與企業承擔。進口商品價格的提高將直接影響美國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族群。此外,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可能進一步抑制設備投資及企業競爭力,最終反而可能拖累經濟成長。儘管川普政府聲稱關稅最終由出口國承擔,也就是中國等出口國會自動調降價格,以維持其出口市場,從而減輕美國消費者的負擔,然而此理論是否能成立仍有待後續驗證。

 

關稅戰略的經濟成長困境

 

2024年,美國經濟成長率達2.8%,遠優於同期G7國家平均的1.9%。然而,若長期實施高關稅政策,進口成本的提高恐怕會抑制國內消費與投資需求,對經濟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此外,貿易赤字的問題並非單靠關稅措施便能解決。美國作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首選,龐大的貿易逆差實際上源自持續不斷湧入的國際資本。因此,貿易赤字問題實際上是美國作為國際資本市場核心地位所致。從資本帳與經常帳雙向流動的角度來看,僅依靠關稅政策難以扭轉這種結構性的矛盾。

 

對台灣的啟示與戰略布局

 

川普關稅戰略加速了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對台灣既是契機,也是挑戰。隨著企業尋找「中國+α」或「去中化」的替代基地,台灣憑藉半導體與電子製造的優勢,已迎來更多的技術合作與投資機會。然而,台灣仍需加速推動供應鏈多元化與自主化,尤其須加強與東南亞、印度等地區的產業合作,降低單一市場依賴。政府更應透過具體政策,推動半導體以外的產業供應鏈布局,確保國家產業體系的韌性與競爭力。

 

川普關稅戰略或可暫時撼動全球貿易秩序,但若要真正實現長遠繁榮,仍需搭配更全面的結構性改革與國際合作。台灣應在此全球經濟變局中,穩健前行,藉由靈活的產業策略與戰略布局,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繁榮與安全之路。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關鍵字: 關稅戰 解放日 川普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