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軍事炫武」加「輿論誤導」一種師法於美軍的「混合操控」。(東部戰區針對最新軍演公布海報)
2025年4月1日,解放軍東部戰區表示該戰區「組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位臺島周邊組織艦機多向抵近臺島,重點演練海空戰備警巡、奪取綜合制權、對海對陸打擊、要域要道封控等科目,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這是對『臺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和有力遏制,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當必要行動」。與此同時,該戰區又發布名為《殼》的「動漫」,搭配「打油詩」來進行認知作戰。
按北京說法就是「軍事炫武」加「輿論誤導」的「混合操控」
解放軍此種操作,按其說法,就是一種「炒作渲染」,一種師法於美軍的「混合操控」。2020年12月19日,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春暉指出:「近一個時期,美艦不時穿航臺灣海峽,並炒作渲染,刻意抬升臺海問題熱度,唯恐臺海風平浪靜,向『臺獨』勢力『明送秋波』……美方有關行為實質是軍事炫武加輿論誤導的『混合操控』」。曾幾何時,解放軍亦開始「有樣學樣」,如同此次「演訓」,解放軍再度施以「軍事炫武」(所謂「演訓」)加「輿論誤導」(「文學作品」)的「混合操控」,可謂是2024年9月26日解放軍以中英雙語海報方式「炒作」美國威脅後的「巨作」(「巨大炒作」)。
關鍵是,頻繁而無預警的「演訓」、侵門踏戶式的「演訓」、鎖定對象的「演訓」,還是演訓嗎?北京說是「演訓」,就是演訓了嗎?還是說,中國對臺的「演訓」本來就是一種「讓人被打還不知喊痛」的認知作戰?屬於一項「準侵略行動」,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武力威脅手段!
如筆者於稍早發表文章中所指出,「北京之武力威脅行為只要與相關國際法要件、軍語定義或既有界說有所出入,即言跳脫傳統戰爭封鎖概念,藉由包括『非戰時』、『狡辯說』、『短期效』或『(半)紙上宣告』等『非典態樣』來對臺實施封控∕鎖,便可以破除、阻卻或遲滯華府助臺抗中的標準作業程序,即使相關武力脅迫根本不見容於《聯合國憲章》。」
按臺灣立場切應以「準侵略行動」定調之
而4月1日這場「準侵略行動」(解放軍所謂的「演訓」),包含了「要域要道封控」,就是筆者在上篇文章提到的第四種封控∕鎖行動--「在臺灣本島鄰接區外及金馬禁限制水域外實施航道管制或劃設臨時警戒區,據以擾亂臺灣對外貿易及外資信心」,惟真正的演訓,又豈會擾亂他國社會安定與經濟秩序?
透過4月1日這場「準侵略行動」,北京又一次表明「組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位臺島周邊組織艦機多向抵近臺島……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這種一副明天就要侵略臺灣的姿態,還能說是「灰帶行動」嗎?
使用「灰帶行動」來討論在東海、南海的管轄權鬥爭,可謂恰如其分,惟臺海問題不只是管轄權鬥爭,是根本涉及「去中華民國」的生存權鬥爭,作為本國國民的我們適合再用「灰帶行動」來定位自己所面臨的威脅嗎?
在西方國家慣用「灰帶行動」來描述中國對臺海空威脅之情況下,包括對臺「演訓」在內的威脅,被形塑成一項常態性的對臺政策工具,一種臺海現狀下的政治日常。此種「淡化威脅」之描述不僅使北京受益,也一定程度妨礙了吾人正視我方「海防可信度」不斷下滑的問題。
按華府角度應是對美國「阻絕防守」(denial defense)政策的測試
五角大廈「阻絕防守」(denial defense)政策的提出,反映美國看準使用「灰帶行動」定義中國對臺海空威脅,恐將自縛手腳的問題。按《臺灣關係法》來看,此舉反映華府認知中國「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方式的高壓手段」已然達到「危及臺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之程度。而解放軍在4月1日的「演訓」,很大程度就是對美方「阻絕防守」政策的測試。
美國「阻絕防守」政策可能源自於籃球戰術。為了搶斷對手球權、阻止其取得有利位置與投射契機,「迅速補防」與「有效抄截」可謂必要反制途徑,吾人期待華府採取明確之阻絕行動,此間,臺、日、菲皆是可以分攤防守與得分重任的事實隊友。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