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欽專欄:美國製造業怎麼了

沈榮欽 2025年04月05日 07:00:00
川普2.0的對等關稅,是對於美國「再工業化」最新、也最激進的嘗試。(美聯社)

川普2.0的對等關稅,是對於美國「再工業化」最新、也最激進的嘗試。(美聯社)

大多數人猜測川普的對等關稅與振興美國製造業有關,這不僅是川普對的競選承諾,也是他在鐵鏽區勞工的支持基礎,「高關稅保護製造業與勞工」更是川普偶像麥金利最著名的政策。而且無論是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或是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Stephen Miran),都強調「去工業化」對美國傷害甚巨,一旦發生戰爭,美國將無法再像二次大戰一樣快速轉換民間企業為軍工業大量生產,甚至連自給自足都有困難,因此需要放棄全球化,重塑世界經濟秩序,而關稅就是其中一環。

 

在去工業化後果中,MAGA團隊最常引用的作品之一,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凱思(Anne Case)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合著的《絕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在本書中,他們運用豐富的資料,描繪了本世紀美國中西部未受大學教育的白人,發生一個逆轉人類二十世紀醫療趨勢的現象:整體死亡率上升,而其中死亡率上升的前三名原因居然都是人為的:自殺、吸毒與酗酒,這種現象和去工業化與中國製造業興起,有一定的關聯。在川普崛起之前,無論是民主黨或是共和黨,都無法接近這批被是凱思和迪頓稱為「絕望死」的人群,更不用說說服他們投票。川普是首位能夠激勵這批絕望死的總統候選人,他們也大多投票給川普,讓川普在搖擺州取得很大的優勢,川普也因此承諾將會重振美國製造業,將工作帶回給這些絕望的人類,重振日漸凋敝的美國中西部小鎮。

 

不過在眾多的討論中,大多將美國去工業化視為既定事實,卻很少人說明美國如何「去工業化」。鑑於「再工業化」是川普對等關稅與其他政策的基礎,我將在本文提供美國製造業的現狀,希望有助於對於川普政策的討論。

 

美國製造業衰退引發「去工業化」的擔憂,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美國製造業比重下跌。美國製造業產出佔GDP比重在1950年代初期曾經高達28%,然後逐年下跌至1997年的16%,再降到2021年的11%。不過要注意的是,美國製造業的產出其實一直增加,比重降低是因為其他部門產出的增長速度更快。

 

第二,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及佔比下降。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在1978年達到高峰的1,933萬人後,就開始下跌。 2021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僅有1,120萬人,佔全部就業的比重僅9.7%,其中有36.6%是負責生產的基層工人。

 

第三是美國製造業的成長率偏低。從1997年到2022年,美國製造業的平均年成長率為1.7%,低於全世界年平均值3.8%,這代表美國製造業和世界製造業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不過光憑以上數據對於美國製造業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有進一步說明之必要。過去25年美國製造業的年平均成長率雖然低於全球年平均值,但其實贏過美國的大多是開發中國家,就已開發國家而言,美國製造業的成長率超過德國、日本、法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除了少數極端例外值(例如愛爾蘭的8.3%)之外,美國製造業在已開發國家中表現相對良好,而且不要忘了,美國製造業的規模仍然每年持續成長,雖然幅度不如其他部門。

 

而且單從產出來看有其侷限,因為生產的多,未必創造更多的價值。附加價值可以揭露更多訊息,附加價值包括付給政府的稅、付給員工的報酬,以及資本家的利潤及剩餘。根據聯合國資料,2022年全球製造業附加價值為15兆美元(以2015年幣值為基準),相當於17.5%的全球附加價值。全球製造業附加價值前三名分別是中國(31.0%)、美國(15.1%)和日本(6.6%),美國雖然不及中國,但仍居全球第二,而且是第三名日本的兩倍多。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說美國製造業在先進國家中地位依舊位居首位,地位並未受到威脅。美國製造業只有和新興國家相較(例如台灣、南韓)時,表現相去甚遠,尤其是中國的興起,不僅取代美國製造世界第一的地位,而且無論在成長率、佔全球GDP比重、佔全球附加價值比等指標方面,全面超越美國。至於中國製造業追趕並超越美國製造業的關鍵時刻,就在美國柯林頓總統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並且允許中國加入WTO後,得以大舉出口世界市場,這也是讓美國共和黨人感到不滿之處,認為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美國曾經推了一把。

 

美國製造業的另一特點是海外投資與離岸生產大幅增加,由於美國勞動成本增加、不具比較利益、拓展海外市場,或稅務優惠等原因,美國製造業移往海外生產的比例一直不低,從2009年的438億美元上升至2021年的565億美元。根據美國商務統計,截至2020年底美國製造業跨國公司總資產規模超過2,500萬美元的海外子公司共有1,1,293家,總資產規模為3.52兆美元,實現營業收入2.5兆美元,淨利1,906億美元,製造附加價值達5,510億美元。不過這點也引發MAGA人士的批評,認為是全球化鼓勵企業外移,同時也將美國工作外包給外國人。因為這個論點比較複雜,在此就不多做延伸了。

 

儘管如此,要注意的是,美國製造業已經發展出包含上下游和跨產業的供應鏈網路,其中像是汽車產業,獲益於早期美加協議以及USMCA等區域協議,已經發展出非常複雜且高度相關的跨國供應鏈,但是美國製造業的供應鏈,比多數人想像的更自給自足,絕大多數的美國製造業供應鏈,仍然依賴美國本土的企業。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調查,2022年美國製造業產出,雖然略低於2015年的比例,但是仍有80%來自美國本土企業,有82%來自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美國製造業對外國依賴度較高的第一名是加拿大,第二名是中國,但是比例都很低。

 

美國的製造業很多都屬於先進製造,而非缺乏競爭力的傳統製造,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力與附加價值都持續成長,美國製造業薪資也不斷上漲,從 1990年至2022年,美國製造業平均時薪從10.93美元上升至25.64美元,年平均成長率為3%。

 

以上這些數據並不是要否定美國「去工業化」現象的存在,而是希望對於美國製造業有一個全球視野的持平之論,儘管美國製造業的比重與就業人數持續下跌,但是目前留存在美國的製造業,無論是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均高,成長率也較多數先進國家為高,製造業的整體產出與薪資仍在成長,Made in USA的供應鏈也比很多人想像的更自給自足、更「美國」。

 

中國製造業追趕並超越美國製造業的關鍵時刻,在柯林頓總統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並允許中國加入WTO後。(美聯社)

 

要特別說明的是,川普並非第一個注意到去工業化的總統。相反的,這在美國是一個長久以來受到關注的議題,從歐巴馬的「再工業化」到拜登的「重振製造業」,美國歷屆總統均提出重振製造業的政策。

 

例如歐巴馬政府和拜登政府透過大規模公共投資為本土製造業提供補貼或稅務抵免,以鼓勵製造業在美國投資。 包括歐巴馬的《美國復興和再投資法》,拜登更是將之視為重點,先後簽署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晶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等法案,為基礎設施、半導體、清潔能源等關鍵產業提供補貼與鼓勵投資。川普1.0時也簽署《減稅與就業法》,降低企業所得稅、對美國企業留存海外的利潤一次性課稅等。

 

不僅如此,美國政府也改善企業創新生態,鼓勵企業合作創新。像是歐巴馬成立「國家製造創新網絡」(NNMI)(後來改名為「製造美國」(Manufacturing USA)),成立 15 個產官學創新網絡,每個網絡鼓勵公私合作,共同發展一個特定的先進製造計畫。 川普1.0也成立類似的「美國先進製造業領導力策略」,同樣藉由產官學公司合作,發展先進製造技術。

 

尤其要說明的是,美國藉由保護主義已促進製造業並非始自川普,早在歐巴馬執政時期,就開始有類似想法。例如歐巴馬向中國發動反傾銷調查,開徵反傾銷稅,以避免中國商品的傾銷傷害美國製造業。拜登使用包括關稅與投資限制等方式,以增加企業離岸生產成本 ,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川普1.0更是發動301調查,發動貿易戰以保護本國製造業,而廢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為美墨加協定(USMCA),其中也有部分和保護美國汽車業有關。

 

如今川普2.0的對等關稅,則是對於美國「再工業化」最新、也最激進的嘗試。可以說「去工業化」從來都是美國經濟政策的一項重要議題,問題只是在於哪種做法最有效、產生的副作用最小,各方意見不一而已。

 

※作者為台大機械系、政大企研所畢業,於法國INSEAD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