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保護沒有產業競爭力的企業,恐是讓台灣被川普加徵高額對等關稅的主因。(美聯社)
為了因應美國宣布對我國出口至美國市場產品加徵32%關稅的衝擊,行政院在4月4日公布了「9大面向、20項措施、總經費880億元」的供應鏈支持方案,以降低我國出口商受衝擊的程度。在各國政府均面臨美國加徵關稅的壓力下,政府所公布的方案能否達到減緩廠商衝擊的目標,或政府的方案應該針對什麼類型的廠商提供協助,確實需要更仔細的規劃。在政府方案公佈後,部份廠商表示認為這樣的補助方案沒有效,也有廠商表示「最慘恐將造成產業出走」,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值得進一步討論。
供應鏈支持方案的最大重點不在補助金額
首先,美國白宮在對等(互惠)關稅計算方式(Reciprocal tariff calculations)中已指出,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包含了關稅與非關稅政策。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珍妮也說明「對美商收取不公平、歧視性國內稅款,如加值稅(VAT)、數位服務稅等」、 對美國產品採取非關稅貿易障礙、匯率操縱等因素,均為美方認為造成貨品貿易逆差的原因。換句話說,針對美國政府所關心的非關稅障礙或科學檢驗數據的問題,我國也將盡速與美國政府討論,縮短台灣被加徵關稅的期間,這才是支持供應鏈方案中的重要部份。目前政府提供的880億元新台幣補助方案的部份內容,主要目的要去降低廠商面對的短期衝擊與穩定就業市場,應該沒有人認為880億元就可以解決此次的美國關稅問題。
政府檢視開多元市場政策的有效性
其次,在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中,包含金融支持、開拓多元市場、提升產業競爭力與租稅優惠等方案多已是國人常聽到的政府政策,因此,政府相關部會應該進一步說明的是,過去這些政策對我國產業與經濟的貢獻程度。例如,就提升產業競爭力與開拓多元市場而言,當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愈高,產業可以承受的外部衝擊能力愈強,風險承擔能力也會愈高。台灣近年科技產業的製造與製程研發能力強,因此,部份產業的產業競爭力確實大幅提高,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也大幅增加,我國對美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由2016年12%增加至2024年23.4%。但是,我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占比並未如美國市場有大幅成長。
從2016年到2024年,我國對日本的出口占比由6.9%降低至5.4%,對南韓的出口占比維持在4.5%與4.4%之間,對歐洲的出口由9.3%降低至8.1%,對東協的出口則由18.4%提高至18.5%。除了我國要降低中國出口的經濟安全目標外,我國對主要國家的出口金額雖都增加,但出口的占比卻沒有成長或減少,特別是日本市場與歐洲市場。當然,廠商出口的減少也可能是因為廠商赴外國市場投資,而非沒有開拓市場的能力。然而,分散出口市場與提高產業競爭力一直是政府努力的目標,我們也希望經濟部與財政部在提高政策獎勵與租稅優惠上應有效管理,否則,持續的補助措施只是培養更多倚賴降低成本的廠商,無助提高我國經濟韌性。
靠降低成本維持競爭力的產業恐是被加徵高關稅的主因
再者,對於認為補助無效或會讓廠商出走的業者而言,平心而論,這些業者就是我們認為政府政策不應該再繼續補助的目標。這是因為,上述業者過去對於基本工資與水電價格等生產成本的調漲多是持反面態度,這與川普政府追求公平互惠(fair and reciprocal)貿易政策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若許多人指出的央行貨幣干預對新台幣阻升為真,台灣也被美國財政部放入匯率政策報告觀察名單,則這些出口廠商也是受益者。可惜的是,這些業者僅會關心降低成本與獲利,甚至威脅政府要離開台灣。對生產力較低的業者而言,中國、越南、泰國、印尼、柬埔寨的對等關稅稅率分別為34%、46%、37%、32%與49%,均遠高於台灣,因此,這類業者認為要離開台灣的說法,是不可信的威脅(incredible threat)。
最後,行政院的財政部、經濟部或中央銀行等部會應該認清事實,持續保護沒有產業競爭力的企業,恐是讓台灣被川普加徵高額對等關稅的主因。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