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近年會觀察台灣內外的輿論,並調整軍演宣傳方向,以達到最大效果。(圖片截自解放軍東部戰區)
近期美方智庫示警,中國已做好封鎖台灣的軍事準備,再加上層出不窮的灰區作戰侵擾,的確讓國人感到憂心。不過解放軍試圖對台灣採取圍堵戰術,並不是這幾年才出現的,兩岸對峙數十年來,中國對台灣的武力恫嚇不曾中斷過,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手法。從最早期,中國海軍艦艇數量不足,還無法以正規部隊進行跨海作戰時,就發展出徵調大批民間漁船與貨輪,想要以萬船齊發的方式,用人海戰術取得勝利。而在中國海軍稍具規模後,又慢慢形成包圍台灣本島或外島的作戰構想,想要利用封鎖圍堵逼使台灣投降。等到中國經濟起飛,軍事力量也隨之大幅躍進,開始生產大量的短程彈道飛彈,並部署在東南沿海一帶,能夠直接威脅台灣。那時萬箭齊發,只要開戰就以短程彈道飛彈,摧毀台灣所有防禦設施的說法,甚囂塵上,至今仍然不歇。
以大量短程彈道飛彈發動突擊的戰術,強調能在第一時間打瞎台灣的雷達,破壞跑道與港口,使國軍的戰機無法起飛,軍艦無法出港。稍後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出斬首戰的概念,認為可以利用飛彈與特種部隊,狙殺台灣的政軍中樞,快速癱瘓國軍的指揮系統,讓解放軍朝發夕至,在數天內全面佔領台灣。而為了防範這些攻台計畫,國軍在不同階段也採取了不同的反制手段。比如在短程彈道飛彈攻擊論最盛時,台灣向美國採購了愛國者飛彈,還自行發展天弓三型飛彈,兩者都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以保護軍事基地與重要設施,穩定民心。隨後更將駐紮在南部的海軍陸戰隊66旅,與一直在金門的裝甲584旅,都調到北台灣,以強化首都防務,同時新買的M1A2T主力戰車與NASAMS防空飛彈,也會部署在台北周邊,反制中國可能發動的斬首戰。
因此封鎖圍堵台灣,並不是什麼新思維,反而是過去的老戰術。事實上,從萬船齊發,一路發展到斬首戰,基本上是中國軍事力量大幅躍進的結果,擺脫了人海戰術,進步到精確打擊。那為什麼中國還要老調重談,重提封鎖圍堵台灣?就很值得進一步深入討論了。原因很可能是中國海軍近年來快速成長,已有能力突破第一島鏈,進入菲律賓海活動,可以有效封鎖台灣的東部海域,切斷所有的對外航道,同時在反制美軍介入上,也變更有信心。其次是封鎖圍堵是一種長期的消耗戰,中國認為自己是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的大國,在經濟起飛後,更有本錢進行消耗戰,台灣這種小型海島絕對無法與中國進行長期對峙。最後一點是中國近年來大舉擴編海警船隊與海上民兵,利用灰區作戰與鄰國爭奪海上資源,頗有成效,也讓中國更有信心採取此類手段。
不過採取封鎖圍堵戰術也有很大的缺點,這大概也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不再大力宣傳這種攻台手段的原因。畢竟台灣也擁有自己的戰略物資儲備,中國如果不在一開始就破壞台灣的能源儲存設施,那封鎖圍堵會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發揮效果。然而直接攻擊台灣的能源儲存設施,已等於兩岸開戰,台灣將獲得全面反擊的正當性,可攻擊所有執行封鎖任務的中國艦艇。那以封鎖圍堵逼使台灣投降,兵不血刃達成統一目標的優點,將不復存在。至於戰時的封鎖圍堵,最多就是阻止台灣獲得外援,由於那時雙方已進入熱戰,所以也不必再討論,中國如果不開戰,只進行灰區作戰或封鎖圍堵時,台灣要如何因應了。一旦中國選擇只利用灰區作戰與封鎖圍堵,逼台灣投降,那就需要一段時間,短則數禮拜,長則數月,這將產生幾個對中國不利的情況。
首先是中國將失去突襲的優勢,因為台灣被封鎖圍堵後,已接近臨戰時刻,一定會立即展開後備動員,以目前國防部的規劃,實戰部隊的數量,會從目前的不到二十萬人,增加到近五十萬人,等於擴編一倍。各個適合登陸的紅色海灘,除了有滿編的灘岸守備旅防守,也會設置各種阻絕設施,甚至在外海施放水雷,在海灘上佈雷。空軍戰機疏散到東部的地下機庫,海軍艦艇離港以保存戰力,陸基反艦飛彈與防空飛彈部隊也會離開營區,進入戰術位置。地面部隊還會開始在責任區裡,構築防禦工事,進行掩蔽偽裝。給台灣越多的時間,這樣的動員作戰準備就會越充分,讓中國攻打台灣的難度急速升高。國軍擁有台灣海峽這道天然的護城河,本就易守難攻,突襲才是最好的策略,如果讓防守方做好準備,那搶渡台灣海峽會變的非常危險,成為自殺行為。
中國對台灣進行長時間封鎖圍堵的另一個問題,在於台灣海峽是極為重要的國際航道,全球有五分之一的貿易航運,依賴台灣海峽。除了日本與南韓兩國所需的能源與原物料,那些駛向中國東北、華北、華中沿岸港口的貨輪,也有一大半要通過台灣海峽。如果台灣海峽被長期封鎖,除了會引起國際的抗議與干涉,中國本身也會有很大的損失。其中對中國最不利的,是美國多次表示,如果台海爆發衝突危機,美國從國會形成決議,到部隊完成準備,趕抵西太平洋,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中國的封鎖圍堵戰術,會給予美國充份的時間介入台海問題。更不用說日本若被截斷海上生命線,船隻無法靠港或必需繞道,導致能源危機,將會大幅增加日本介入戰事的可能性。如果美、日兩國決定,在台海周邊緊急展開大規模的演習,那將破壞中國的封鎖計畫。
對中國來說,雖然可以讓原本需要通過台灣海峽的貨輪,改在華南的港口停泊與卸貨,再利用陸路運輸接駁,以供應北方內陸所需。但陸路運輸的成本高,也難以長期持續,更可能遭到國際的禁運制裁。同時兩岸的貿易依存度也不低,中國從台灣進口大量的關鍵零組件與晶片,再加工以後出口到世界各地。一旦台灣被封鎖圍堵,航運中斷,中國將無法獲得所需的關鍵零組件與晶片,重創中國的出口外銷。特別是大規模的封鎖圍堵,要消耗極為龐大的資源,光是大批海軍艦艇與海警船,長期出海執勤,就是一筆高昂費用。媒體曾經報導,台灣國防部統計中國2023年在西太平洋進行的各種演訓,就花費高達153億美元,如果要進行強度更高的封鎖圍堵,支出將是天文數字。這對中國也是沉重的負擔,如果短時間內無法結束,還可能蔓延成政治危機。
當然,中國也可能採取規模較小的隔離措施,以海警船在公海上進行攔檢,專門針對駛往台灣港口的船隻,以降低影響性。還能配合宣傳戰與法律戰,強調中國對台灣海峽擁有實質的控制力。這種灰區作戰的最大特點,就是還未全面升級到軍事行動,讓台灣無法以軍事手段反擊,利用蠶食鯨吞的方式,逐步瓦解台灣的司法管轄權。但灰區作戰的優點,也是其最大缺點,當中國選擇限制自己的海軍優勢,以海警船執行隔離措施時,台灣也能派海巡署的巡護艦進行反制,甚至組成海軍艦隊執行護航任務。再怎樣說,中國的海警船與海上民兵,仍然不是正規武裝力量,如果中國不願全面升級成軍事衝突,就很難單靠隔離手段來達成軍事目標。最多只是進行騷擾,再搭配輿論宣傳,不脫文攻武嚇的範疇。台灣只要堅持底線,不自亂陣腳,仍可與之周旋。
雖然中國對台灣進行封鎖圍堵,並不是一項最好的戰術,但為了政治目的,還是會持續不斷進行灰區作戰。也不能排除在特定情況下,會在台海進行局部的封鎖圍堵,因此政府還是要有所準備。如這次「海峽雷霆2025A」演習中,中國的火箭軍就模擬以長程火箭彈,攻擊台灣的天然氣接收站,說明中國也瞭解,如果要進行封鎖圍堵,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摧毀台灣的戰略儲備,破壞能源供應。那台灣就要在這方面進行準備,考慮是否在現有的半地下儲存槽,增加防護設施,或在未來擴建時,直接興建地下化的抗炸儲存槽。也應加快速度發展韌性電網,保留燃煤的退役發電機組,以備不時之需。政府組成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近期才在台南進行過實地演練,這個方向是對,即使不是針對戰爭,台灣是地震與颱風頻繁的地區,也需防範各種大型天災。
再進一步來說,中國的精華地區集中在東南沿海,依賴港口進行海外貿易,是其經濟命脈。中國認為以封鎖圍堵的方式,切斷台灣的對外貿易管道,能逼使台灣投降,台灣一樣也可以利用封鎖中國港口的方式,來進行反制。當然以台灣的海軍實力,要以水面艦艇封鎖中國綿長的海岸線是不可能的事,但水雷就能辦到這件事。只不過以水面艦艇佈雷的風險太高,台灣近年來籌獲的快速佈雷艇,又以近岸作業為主,也無法勝任這個任務,只剩潛艦佈雷是最可行的方式。台灣所擁有的2艘劍龍級潛艦,過去都有佈雷操演的記錄,國軍可以提前拍攝潛艦佈雷的影片,在有需要時釋出,暗示如果情勢升級,將對中國港口進行水雷封鎖,即可達成威嚇的效果,讓外國商船不敢進港,保險費用爆增。未來海鯤級潛艦陸續成軍後,也應強化佈雷能力,以為準備。
若有留意解放軍近年來的軍演模式,可以發現中國會觀察台灣內外的輿論,並調整宣傳方向,以達到最大效果。然而兵不厭詐,台灣必需小心,解放軍的宣傳有可能與真正的攻台劇本不同。就目前來看,速戰速決,在台灣盟邦介入前,控制台灣,仍是對中國最有利的方案。因此中國不斷在興建兩棲突擊艦與運-20,發展機降與傘降突襲能力,也利用頻繁的聯合戰備警巡,壓縮台灣的反應時間。封鎖圍堵有可能只是戰時的輔助手段,或與灰區作戰一樣,都是中國在完成作戰準備前的施壓、干擾而已。不過近來中國軍方高層動盪不斷,在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落馬後,連軍委會副主委何衛東,都消失在公眾眼前,內部鬥爭有可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再加上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不能排除中國會誤判情勢,採取極端行動。台灣必需步步為營,多方防範。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