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無法將產品出口到美國的中國廠商,可能對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進行低價傾銷。(美聯社)
美國總統在4 月2 日宣布對180 個國家加徵10% 至50% 不等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後,導致包含美國政府在內的全球股市大跌,甚至造成美國債券殖利率大幅提高,這使得川普在4月9日再次宣布,除了中國將被加徵145%的關稅外,有意與美國政府協商與不採取報復的國家將暫緩實施對等關稅90日,僅維持加徵10%的關稅稅率。在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暫緩90天後,歐盟原本針對美國對輸美鋼、鋁產品加徵25%關稅政策的報復性關稅也暫緩90天。由於美國為全球的最大銷售市場,因此,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一旦實施,對包含美國在內各國經濟衝擊將是相當大的。
有別於川普第一任僅對中國加徵關稅,對等關稅是對所有國家均加徵「高額」稅率,這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已不僅止於物價,可參見本專欄「川普加徵關稅後 避免物價上漲成課題」,受到「高額」關稅傷害的將會是美國品牌廠商與就業市場,進而導致經濟的大幅衰退,這是為何許多人認為此次對等關稅會使全球經濟演變為1929年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 Hoover)對進口品加徵關稅導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原因。
由於川普關稅政策的計算方式不符合學理,故無法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可參考本專欄「川普將使互惠關稅變成『剝削』關稅」。在此情況下,「分散出口市場」的建議也成為許多國家的因應方式之一。許多人也認為應該重新與中國市場建立連結,或川普的做法會使得中國變偉大。然而,一個國家的經濟變弱了,並不表示他國的經濟就一定會變強。
首先,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美國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在2023年被東協國家取代,但美國仍為中國的最大單一出口國,中國對東協與美國的出口占比分別為15.9%與15%。2024年中國前十大出口地區與出口占比排序為,東協(16.4%)、美國(14.7%) 歐盟(14.4%)、香港(8.1%)、拉丁美洲(7.7%)、非洲(5%)、日本(4.2%)、韓國(4.1%)、印度(3.4%)、俄羅斯(3.2%),其中,東協、美國與歐盟分別成長12%、4.9%、3%,2024年中國對日本、韓國的出口則分別年減3.5%與1.8%。依據美國官方資料統計,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雖由2018年4,189.54億美元降為2024年的2954.01億美元,但中國仍是美國的第一大貿易逆差國。
在美國對中國加徵145%進口關稅稅率的情況後,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必然會大幅降低。事實上,對中國廠商而言,關稅稅率為54%或145%應已無差異,這是因為,中國廠商的毛利率並無法超過關稅稅率,因此,無論稅率高低,中國廠商都無法出口到美國市場,這些廠商應不會認為對等關稅將刺激中國經濟。
其次,中國「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已成為常態,在2024年,包含汽車和摩托車的車輛價格與傢具和家電的價格分別減少5.1%與1.6%,加上房地產市場的萎縮,2024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0.2%遠低於中國官方預估的3%。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本月10日所公布的3月CPI年增率為-0.1較2月份為-0.7%高,但仍是衰退。3月份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則為-2.5%較2月的-2.2%衰退幅度大,且已持續衰退30個月。換言之,中國的內需與生產過剩問題並未有改善的情況。因此,面對有效需求持續不足的中國市場,外國廠商實不可能將中國作為降低川普關稅衝擊的替代市場。
由上述討論可知,在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下,中國的廠商將面臨產品賣不出去與國內消費者不願意消費的困境,中國自然也無法因對等關稅而再次偉大。除了美國市場外,包含台灣在內的外國政府應擔心的是,無法將產品出口到美國的中國廠商,可能對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進行低價傾銷,這是未來各國政府將面臨的難題。此時,與中國建立緊密的經貿關係僅是幫中國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而非降低對等關稅的衝擊。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