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汶而/31歲/台北人/游泳教練、台灣首位開放水域3冠王。(圖/取自許汶而臉書)
台灣海泳好手許汶而2024年7月成功泳渡英吉利海峽,締造國內紀錄,不僅此,她在接下來的3個月內相繼完成加州卡塔利那海峽(Catalina Channel)與紐約曼哈頓島的游泳挑戰,成為台灣第一個摘下「開放水域3冠王」(Triple Crown of Open Water Swimming)殊榮的人。
今年31歲的她,又將出發開啟新的冒險,7月預計挑戰丹麥到瑞典的厄勒海峽(Øresund Strait),9月挑戰愛爾蘭到蘇格蘭之間的北海峽(North Channel)。每當遇到挫敗與關卡,許汶而總是能把負能量轉換成正向動力。轉念,是大海教會她的事。
我從國小三年級開始練泳,加入泳隊訓練到六年級,當時游泳成績不錯,畢業時有很多體育強校想來挖角,但我爸媽不希望我走職業體育這條路,他們認為在台灣當選手很辛苦,資源少、保障不足,退役後還是得回歸社會。所以我並沒有進體育班,中學和大學走的是正規教育體系。
大學一開始念的是德文系,後來對職涯有點迷茫,因為我對生物有興趣,大四時就雙修微生物系。很少人從文組跨到理組,幾乎所有理科知識我都得從頭來過,那是一段很孤獨的過程,因為要補修學分,很多課是跟不同年級一起上,沒有固定的班級同學,基本上我都是獨來獨往。現在回頭來看,那段孤獨的經歷反而鍛鍊了我一個人面對困難的能力。
念了兩個不同科系,畢業之後從事游泳教學,完全和所學無關。但我覺得,任何學過的東西都是你自己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相關的知識和技巧,所以沒有所謂可不可惜這件事。
大學時我打工教游泳,除了在泳池,也接觸了開放水域的運動,像是潛水、立槳、帆船,慢慢發現自己非常喜歡把東西分享給別人,於是決定成為全職游泳教練。大學畢業後,我創立了自己的教學品牌「氧式運動」,希望讓運動就像氧氣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此外我也在推廣開放水域的海洋教育。
我發現台灣有一些困境,我們明明擁有很好的水域環境,從小卻被告誡海邊很危險、不要去,即使台灣是個海島國家,我們卻成了「背對海洋的島民」。和國外真正的海洋國家相比,我們至少落後30年。
於是我把學生從泳池帶到海邊,教導基本的風險判斷和安全意識。我常比喻泳池像是駕訓班,在可控的環境中訓練,而開放水域則是道路駕駛,充滿許多變化和突發狀況,需要隨機應變,所以經驗是很重要的。我認為,沒有絕對的安全和危險,而是要學會如何掌握風險。
「我們必須要隨時準備好自己,當機會來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把握這個機會。」(許汶而)
我2023年泳渡直布羅陀海峽成功,2024年成為台灣第一個開放水域三冠王。最困難的部分不只是游海峽本身,而是承受孤獨。有人說,游泳是全世界最孤獨的運動,因為沒人能與你交談,也沒有風景可看,整段時間只能和自己內心對話,當這種狀態持續十幾個小時,又是另一種更深層的考驗。
整個訓練過程也非常孤獨,尤其是在國外,沒有夥伴,全靠自己。我必須學會消化內在的情緒,不論是疲憊、孤單、壓力或沮喪,都要自己處理。
曾經游過海峽的前輩告訴我,游完海峽之後人生會改變,我當時無法理解,但自己完成之後,才終於能體會。
外界以為泳渡海峽只是長距離游泳,實際上,會有很多突發狀況。我通常游到第8、第9個小時會進入「撞牆期」,那是最累、最想放棄的時候,甚至會質疑自己為何會在這裡。但那時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游下去。
還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其實我隨時都能放棄,導航船就在旁邊,我可以隨時中止泳渡,那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心理煎熬。
所以,有時候我還滿喜歡風浪或水母,別人可能覺得那是不好的狀況,但對我來說,那反而能讓我分心,不去聚焦在身體的疲累和痠痛上,這是一種轉念的方式。
此外,還有一個最容易讓人放棄的時刻,就是開始看得到終點的陸地,卻偏偏到不了的時候。
當我在挑戰卡塔利那海峽,最後遇到一股強勁海流,船上夥伴告訴我,只剩下一個基隆嶼的距離,也就是大約5到7公里,但我足足又再游了3個多小時才登岸。當你發現好像沒有在前進,或前進速度比預期慢的時候,很多人就會選擇放棄。但我當時想的是,我已經游了十幾個小時,只剩下3小時,這樣的轉念,讓我能繼續堅持下去。
我常說:「我游的不只是泳,我游的是人生。」這些心態都能運用在生活中。人生不會永遠順利,當困難出現時,如何面對、轉化,是讓人生真正改變的關鍵。
「心靈的折磨往往大過體力的磨練,取決於你有多想完成目標,你才有辦法扛下這些身心的不舒服,去完成你想做的事情。」(許汶而)
在我訓練和挑戰的過程中,偶爾,腦海中會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打擊我,來自於一些陰暗的過往。
我高中的時候不是念體育班,是以「體優生」的身份在普通班就讀。當時,承受了一些來自師長的歧視和霸凌,他們認為「唯有讀書高」,覺得我會運動就不會讀書、很看不起我,於是常對我冷嘲熱諷。甚至在我考上大學時,有個老師還揶揄說:「哎喲,你有東吳大學啊?」現在回想,高中這段時間磨練了我很多。
在我出國挑戰海峽泳渡之前,曾遇過很多負面批評和歧視的聲音,質疑我「不過就是一個女生」、「又不是職業選手」。而且也有人不認同所謂「完成夢想」這件事,認為女生在這個年紀,就是要去做一些「該做的事」,像是買車買房、結婚生子等等,他們把這樣子的框架拿來壓在我身上。
每當我訓練很辛苦、游泳很累的時候,這些聲音偶爾會出現在腦海,但我會把它轉化成激勵我持續前進的力量。我想告訴大家:「對,我是一個女生,對,我不是職業選手,但是我正在做這件事情,而且我會做到。」
永遠都會有人討厭你,而且是沒有原因的討厭你。我經歷過最可怕的負面攻擊,是在「環曼哈頓20座橋」挑戰失敗的那一天,雖然有人留言鼓勵我,但也有很多網友在批評我的游泳。當時我給大家唯一的回覆,就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然後我就不再回覆留言,也不去看那些冷嘲熱諷。
因為他們不懂,才會說出那些批評的話,我何必跟他糾結這麼多?我選擇不看不聽,不讓自己受到影響。直到隔一天,我再度下水並挑戰成功,大家才明白,原來我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這樣的意思。
我不太喜歡用「失敗」這個詞,我喜歡說它是一個學習的歷程,透過這些挫折的經驗,累積為最後的成功,比起你一帆風順,會學到更多的東西和體悟。在那一天,我真的學到非常多。
「你要成功,就要習慣『不舒服」這件事情,因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是有很多的挑戰跟困難,一定不會是舒服的。」(許汶而)
面對大自然,人類真的很渺小,大自然的力量不是我們可以抵抗或改變的,所以在挑戰的過程中,必須學習順應變化,而非與之抗衡、糾結,我能做的就是轉念,這是大海教會我的事。
比如游海峽,我必須要等到好天氣才能出發,而在這等待的期間其實很煎熬痛苦,畢竟我已經準備好了,卻無法大展身手。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其實,這是在等待一個更好的機會。
也因如此,當我在面對人生、遭遇到困境和難題時,我不會想著馬上起身對抗,或是在內心拉扯糾結,反而是能夠比較平靜地去吸收這些負能量,然後轉化成前進的動力,這是我向大自然學到的一課。
最重要的是,要回歸到自己。排除外在的雜音和評價,不要被他人的想法所侷限;傾聽你內心的聲音,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其實很少有時間可以靜下心來思考。當我在海上進行長距離的游泳時,很安靜,有很多時間可以消化那些瑣碎雜事,想著想著,游到最後,全部的雜念和干擾都消失了,進入一種冥想的狀態,思緒淨空。
只專注在當下,專注在每一次的呼吸和划手,往前一直游、一直游,其他什麼都不重要了,只剩下我自己。
(許汶而/31歲/台北人/游泳教練、台灣首位開放水域3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