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催出飛彈潮 MBDA欲衝刺歐洲軍備卻卡在「主權雷區」

陳玟穎 2025年04月14日 16:27:00
歐洲飛彈集團欲精簡產線來衝刺歐洲軍備,卻因涉及軍工主導權與主權問題而受阻。圖為「暴風之影」(Storm Shadow)/SCALP-EG巡弋飛彈於2023年6月在巴黎展出(美聯社)

歐洲飛彈集團欲精簡產線來衝刺歐洲軍備,卻因涉及軍工主導權與主權問題而受阻。圖為「暴風之影」(Storm Shadow)/SCALP-EG巡弋飛彈於2023年6月在巴黎展出(美聯社)

俄烏戰爭和平會談陷入膠著,歐洲軍援烏克蘭的行動也未曾停歇,而身為軍援行動中的重要飛彈開發兼製造商「歐洲飛彈集團」,其訂單也在2025年創歷史新高,然而,該集團欲精簡生產佈局來衝刺歐洲軍備,卻因涉及「軍工主導權」乃至「國家主權」而被法國駁回。

 

金融時報13日報導,法國中部小鎮布爾吉(Bourges)不僅是歐洲國防產業的重要據點,也是歐洲軍援烏克蘭的前線之一。在這裡,歐洲飛彈龍頭開發商兼製造商「歐洲飛彈集團」(MBDA),自2022年以來,大舉投資新設備,並增聘數百名員工,以加快生產腳步,因為市場需求激增,訂單創下歷史新高。

 

MBDA是法國與英國在1996年聯手創建的合作項目,後來在2001年義大利加入,成為三方共同持股的合資企業。時至今日,MBDA仍是歐洲少數跨國成功整合的國防企業之一,因為歐洲國防產業至今依然支離破碎、以各國為主體。MBDA的飛彈產品在全球市場上非常搶手,在競爭力上不輸美國軍武巨擘雷神公司(RTX)與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

 

「暴風之影」(Storm Shadow)/SCALP-EG是法國和英國聯合研發的空射戰區外巡弋飛彈,MBDA正是以生產此飛彈聞名。MBDA整體飛彈產量預計2025年將比2023年翻倍。雖然MBDA的訂單已經暴增到370億歐元,但以現有的生產速度來看,要花大約七年才能全部交付完畢。

 

 

高效與產量 成MBDA戰時經濟的困境

 

MBDA面臨來自法國軍方要求加快交付阿斯特(Aster)長程飛彈的巨大壓力。然而,MBDA不僅苦於擴張帶來的高成本與供應鏈緊繃問題,同時也發現,過去在承平時期不太在意的低效率問題,如今成了戰時的一大負擔。

 

MBDA執行長貝宏傑(Eric Béranger)表示,為了適應「戰時經濟」,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是幾十年來第一次,速度和產量成了關鍵。「我們必須變得更像真正的工業企業,才有能力應對提升產能的挑戰。」

 

以MBDA旗下的高性能阿斯特飛彈為例,其製造流程非常複雜。半成品飛彈要在法國與義大利之間,跨越阿爾卑斯山來回運送好幾次,才能完成不同階段的製程,這不但花費數月時間,實際產業效益卻不大。

 

 

MBDA精簡生產佈局觸主權敏感神經 遭法否決

 

知情人士透露,貝宏傑去年的確提出一項精簡生產佈局的構想,但遭到法國否決。法國方面認為,這樣的重組會削弱他們在MBDA內部的主導地位,還可能干擾提升產能的努力。其中一位人士補充說,英國也沒有特別支持這項提案,兩國都覺得該構想對義大利有利。

 

貝宏傑表示,「我曾經把這個問題攤在桌上討論,我們是不是該考慮調整公司的組織架構。」他補充,目前相關討論仍在進行中。但也坦言,由於MBDA所提供的武器,對於各國的主權至關重要,因此這個議題「非常敏感」也是意料中的事。

 

 

專家質疑 股東分紅限制MBDA投資能力

 

但英國諮詢研究機構Agency Partners LLP的航太與國防分析師杜沙(Sash Tusa)表示,MBDA的改革還不夠,他認為這家公司過去幾十年的架構,是為了應對需求低迷的時期而設計的,如今卻「無法應對當前的局勢」。他建議,MBDA「應該積極累積營運資金、大力投資供應商,並為火箭引擎這種關鍵零件尋找第二供應來源,以便提高產量」。

 

此外,杜沙也質疑,MBDA的股東是否因為要求定期分紅,而限制了公司投資的能力。MBDA的股東有各持股37.5%的歐洲民航飛機製造「空中巴士」(Airbus)和英國軍火工業「貝宜系統」(BAE),還有持股25%的義大利航太國防工業集團「李奧納多」(Leonardo)。

 

對於分紅問題,貝宏傑拒絕置評。他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們仍有能力啟動我們認為必要的投資。」MBDA預計在2023至2028年間投入24億歐元,用於提升產能。貝宏傑也說,如果有需要,投資金額還會再增加。

 

 

MBDA布爾吉工廠 擴大生產阿斯特飛彈

 

在布爾吉,MBDA目前的重點是擴大阿斯特飛彈的生產。這款飛彈由1萬個零件組成,從鈦合金機翼到高性能晶片都有,是MBDA製造難度最高的武器之一。

 

MBDA去年投入約5000萬歐元,為布爾吉工廠添增數台自動化生產設備。此外,也增加了周末輪班員工數。MBDA已把阿斯特飛彈生產時間,從2022年的3年多縮短到現在的2年出頭。

 

一位公司內部人士坦言,阿斯特當初的設計本來就是不是為大規模量產,「其生產流程就像拼圖一樣分散各地,只是為了讓各國都滿意。」

 

但某些製程步驟真的很難加快,例如飛彈導引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零件,內含布滿晶片的電路板,需要高精度製作。此外,想減少飛彈在法國與義大利之間來回運送的次數,雖然有可能加快速度,卻也伴隨很大風險。官員指出,一旦更換新的生產線,就必須重新認證,還可能導致品質下滑。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