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除了以海上武裝威嚇台灣外,也從台灣內部滲透瓦解台灣的防衛力量,因此即便沒有川普的關稅威脅,台灣也早已深陷中國重重包圍之中。圖為2月下旬解放軍海軍的補給訓練。(取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雖然有人認為美國川普發動的貿易戰給中國帶來壓力,致使中國入侵台灣的風險增加,這個論點本身有理,但,事實上關稅並無加劇台灣的脆弱性,因為即便沒有關稅,台灣也早已被中國透過各種手段團團包圍。
彭博專欄作家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15日分析,台灣長期一直是地緣政治的焦點,若不提高緊迫感應對外來威脅,恐怕將失去得來不易的自主性。台灣需要強化軍力、通過延宕已久的國防預算,並實施全民訓練,讓民眾有辦法應對來自中國的長期施壓。
雖然台灣當局已投資飛彈防禦系統與非對稱性武器(無人機、網路戰、遊擊戰等),也延長了義務役長度,但整體進度並不一致。
分析人士猜測,由於華府的注意力會被川普關稅給分散,可能會加速中國武統台灣的時程。北京一直在加強軍事活動,向台灣派遣大量戰機與海警船實施威嚇,戰略家將此一行動稱為「蟒蛇戰略」,即從軍事、經濟、外交和心理上絞殺台灣,最終迫使台灣不戰而降。
很明顯地,北京正在為衝突做準備。現代化迅速的解放軍,已成全球最大海上武裝力量。最新影像顯示,解放軍的新式大型登陸艇可能具備單次運送數萬名士兵與重裝備的能力。儘管多數專家認為現階段的解放軍尚無全面登陸台灣本島的能力,但台灣遭到封鎖或隔離的風險已然升高。台灣情資單位研判,2027年是解放軍的潛在攻擊時機點。
除了軍事威脅,中國也正從內部削弱台灣。近一年共諜案激增,軍隊內的間諜尤多。北京也透過AI假訊息、破壞海底電纜、切斷基礎通訊等手段來孤立台灣符合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亦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推崇的方針。
而台灣內部的政治亂象也讓北京有不少可趁之機。民進黨與國民黨在立法院陷入僵局,關鍵國防預算被擱置。而美方也一直未對台灣做出明確的安保承諾,使得部分台灣人開始疑美,並思忖是否應向北京靠攏,這將正中習近平下懷。
當前美中台局勢變化劇烈,川普政府近期對部分國家暫緩關稅90天,為談判預留空間。台灣總統賴清德希望能在這段時間與美方達成協議,緩解貿易壓力與獲得安全保障。但,若上述行動仍缺乏國內配合,只會讓台灣陷入被動。
眼下賴政府面臨的不只是外交挑戰,更有內部政治僵局。要穩住國防部署,賴清德必須展現其政治整合力,推動在野黨就國防預算與戰略共識妥協。否則一旦內耗拖延改革,代價可能就是隨之而來的國防空窗期。
在美國領導抗中這一角色日益搖擺之際,台灣更不能把國安期望完全寄託於外部。面對可能的風險,應以更堅定的步伐推動本土防衛力量建設。就以芬蘭與瑞典帶來的經驗顯示,這二國在面對來自俄羅斯的威脅上,透過幾十年的長期準備與高度社會凝聚力,有效抵禦了外來威脅。
台灣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政策,包含民防訓練、國民教育與緊急應變機制,將有助於應對潛在攻擊。過去政府因擔心引起民間恐慌而避談戰爭風險,如今正視挑戰、願意溝通,已是一大轉變。但這樣的轉變不能淪為口號,必須延伸至制度與預算面,予以落實才行。
此外,台灣應組織反制北京的AI假訊息行動,加強全民媒體素養與危機意識。目前雖有一些作為,但若能再擴大教育與宣導,將更有助於防範滲透與分化。
川普以美國優先的「交易式外交」正讓台灣陷入孤立,而這正是中國最樂見的局勢。台灣若將命運緊繫於白宮的變化無常,便等同把自己的未來押注在波動局面。台灣雖身處重圍之中,但仍有機會捍衛自身安全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