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預測民怨、加碼噤聲 習近平強化「耐痛中國」硬撐川普關稅戰

陳玟穎 2025年04月24日 15:35:00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和肯亞總統魯托於4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歡迎儀式。(美聯社)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和肯亞總統魯托於4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歡迎儀式。(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原本打算以強硬關稅逼使北京讓步,近期卻開始釋出較為和緩的談判訊號。而這場對抗的另一方,中國國家主席習平已為關稅拉鋸戰做好準備,透過日益精密的審查與監控系統,進一步攬權,並加強對社會的全面維穩,把中國武裝到能夠長期抗戰、甚至願意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華爾街日報23日報導,在川普對中國祭出高額關稅以來,北京的態度一直踩很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社群媒體X發文,貼出1953年毛澤東堅決抗美援朝到底的影片,並寫道,「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怕挑釁,我們不會退縮。」

 

 

 

這篇貼文以及北京釋出的訊息,反映出中國認為自己對抗美國的一項核心優勢。也就是相較於川普及其共和黨盟友,易受美國選民情緒波動的影響,毛澤東創建的共產黨體系已深深扎根,就算經歷了戰爭、饑荒、政治動盪與金融危機,仍掌權逾70年。

 

 

廢國家主席任期還不夠 習近平仍持續集權、加強維穩

 

但習近平並未滿足於現狀。相較於派系林立、擁抱混亂的川普政府,習近平在「維穩」上煞費苦心。他在2018年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並持續以反腐為名進行整肅,把權力集中至毛澤東以來前所未見的程度。他也將擅長宣傳與維穩的官員安插進高層領導團隊,把「防範大規模抗議」列為首要任務,努力讓中國對內部動盪免疫。

 

即便習近平已能終身擔任中國國家主席,被外界稱之為「皇帝」,但他維穩的腳步從未止歇。在川普第一任期的貿易戰以來,習近平不斷加強對國家領導層的掌控,並砸大錢投資威權統治工具,以強化共產黨政權能穩定延續,包括擴建全球最先進的審查與監控系統。他的目標,是讓中國在與美國的對抗中「硬起來」,並呼籲官員進行所謂的「極限思維」。日本「產經新聞」系的英文媒體「JAPAN Forward」表示,習近平並未對「極限思維」做出具體定義,因此外界推測,對習近平來說,可能是要大家思考在最糟糕、最極端的局面下,制定出應對最壞情況的策略。

 

 

北京編列2090億美元國內安全預算 為美警支出的1.75倍

 

根據可查到的最新官方數據,中國在2023年編列了相當於2090億美元的國內安全支出。這筆預算尚未包含對監控科技計畫的支出,若考量中美兩國的成本差異,相當於美國2023年警方支出的175%。

 

根據中國政府的採購文件與學術研究,警方與其他國內安全機構正積極研究如何將最新人工智慧(AI)技術應用於社會控制,包含利用AI模型預測潛在的不滿情緒。例如,浙江省某地公安單位,正在實驗性地使用大型多模態AI模型,從即時監控畫面中標記可疑行為,並分析大型人群可能帶來的風險。

 

此外,中國最近又撥出約1100億美元,用於推動重大國家戰略與「安全能力建設」(security capacity-building)。

 

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國際經濟學教授黃亞生,也是即將出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主義》(Stat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書作者表示,「中國社會的痛苦忍受力極高。」他補充,「唯一可能導致穩定崩潰的情境,是中共高層出現嚴重分裂,就像1989年那樣。」當時中國因天安門民主運動而爆發黨內爭議。但黃亞生認為,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在距離這類權力裂痕的風險,可能是最遠的一次。

 

 

習多年砸錢加強維穩 就為了硬起來抗美防工人抗議

 

當然,川普政府確實有能力對中國造成實質痛苦,畢竟中國的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根據中國官方數據,該國2024年經濟成長率為5%,但這個數字備受質疑。回顧川普第一任期初與中國爆發貿易衝突時,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還接近7%。有些估算認為,川普的新一輪關稅可能會讓中國對美出口直接減半,甚至更多。高盛的經濟學家則預測,多達2000萬名中國勞工的就業與美國出口直接相關,將首當其衝。

 

「如果川普真的把他提出這種規模的關稅長期落地,沒有任何一種體制、也沒有任何一位政治領袖能毫髮無傷地撐過去。」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中國問題專家麥葛瑞格(Richard McGregor)表示,「工廠將關閉,數以千計的人會失業,而中國幾乎沒有什麼社會福利制度可供依靠。」

 

美國民主倡議與研究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旗下的「中國異議監測」(China Dissent Monitor)追蹤統計,工人是中國境內異議活動的最大推動力量,在中國2024年前三季的線上與實體抗議行動中,占比超過4成。

 

然而,中共高層始終無法忘懷深深烙印在他們記憶中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他們將那場抗議與最終的血腥鎮壓視為一場由經濟失控引爆的生存危機。雖然當時的抗議活動由學生發起,但聚集在廣場及其周邊的大多是對當年高達18%通膨率感到憤怒的普通工人。

 

中國政府在動員全民備戰貿易衝突時發布的一些宣傳訊息,在中國社群媒體上遭到質疑,顯示若經濟情勢惡化,共產黨可能會面臨民意反彈。習近平曾坦言,他擔心現在年輕人不像過去幾代人那樣,願意為國家利益吃苦。一旦貿易戰引發類似的不滿情緒,中共可以祭出多種應對手段,包括財政刺激措施、針對受衝擊產業的補貼,甚至直接發放現金給失業工人。

 

同時,黨也可動用在六四事件後建立、並在習近平領導下日益龐大與精密的「維穩」機器,來提高整個政治體制的耐痛程度(Pain threshold)。這套系統結合人力與人工智慧運作的審查和監控網絡,專門用來事先壓制異議萌芽,並由大批警力與國內安全人員作為後盾支撐。

 

 

白紙抗議未撼動政權 中共審查系統同步進化

 

而在川普第二任期的美中貿易戰之前,中共就面臨過一次嚴峻考驗。

 

新冠疫情初期,政府透過分析民眾的定位資料,成功將病毒控制住。但隨著傳播速度極快的Omicron變異株突破防線,當局開始動用追蹤技術封鎖多座城市。

 

在上海,警方運用人臉辨識監視器與無人機,強制2500萬焦慮市民待在家中,即便有些人已缺少食物,警方仍嚴格執行。隨之而來的負面輿論,也在擴散之前就被網路審查機制迅速下架,使官方媒體得以在國內其他地區營造出「一切如常」的形象。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多座城市於2022年底爆發抗議行動,起初是南京傳媒學院學生在校園高舉白紙以悼念新疆烏魯木齊大火事件中的遇難者,隨後蔓延成全國大規模反對清零政策的示威潮。這起抗議被稱為「白紙運動」,白紙在這當中扮演的角色是「對言論封鎖的無聲抗議」。

 

當局開始追蹤參與者的手機與臉部資訊,並將部分人士拘留、審訊數周。而一開始被大量抗議內容壓垮的審查系統,也迅速學會封鎖象徵抗議的符號,例如示威者手持的「白紙」。在抗議爆發幾周後,習近平突然宣布取消嚴厲的清零政策,有分析認為,這顯示出共產黨體制的脆弱性。但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則認為,這次事件恰恰反映出中共體制的韌性。

 

他指出,抗議是在「經濟已經遭受數月重創,數千萬乃至上億人承受極大個人痛苦之後」,才爆發的。他補充說,「封控一結束,抗議也迅速平息,並未演變成對政權穩定構成實質威脅的危機。」

 

自那之後,習近平進一步推動強化國家安全體系。他提倡擴大人力監控,鼓勵推廣「楓橋經驗」(Fengqiao model),該模式得名於毛澤東時代的一個城鎮,當地居民以舉報鄰里不當行為聞名。如今,中國的智慧監控攝影機數量已達數億台,並仍持續擴增。

 

「他們花這麼多年時間建構這些系統,正是為了應對眼下這種局勢。」現任中國觀察網站 「ChinaFile」主編、美國國務院前情報分析師白潔淑(Jessica Batke)指出。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