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右二)分享批評習近平的貼文,透露南洋諸國一直遵從著「政治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古訓。(維基百科)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妻子何晶,最近因為轉貼了一篇批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評論,而引起國際關注。一篇由 Michael Petraeus 撰寫的文章,嚴厲批評了早前出訪東南亞的習近平,以及十多年來的中國。
何晶還是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的前執行長,在其領導下,將資產由 900 億新元增加至 3000 億新元,總之是該國舉足輕重的人物。雖然數日之後,何晶已將分享帖文刪除,但大家都注意到那新聞,大概也展示出東南亞各國內部,對於中國這股力量的態度不一。
美國由川普執政,似乎想要重新建構國際,「盟友」感到被美國疏遠。東南亞人就像歐洲人一樣,也在尋求發展「其他盟友」。「理論上」中國就是一個方便的對象。不過「事實上」複雜得多。
雖然「大中華區」籠罩在中方的宣傳和敘事,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很多美國快要自滅淪亡、美國得罪所有盟友的消息。這自然是表示,這是中國東升西降的大好機會。
然而對於東南亞中小型國家來說,形勢比歐洲還要複雜。歐洲跟中國物理上太遠,對歐洲人來說,中國太遠,雖然他們現在也害怕被中國干預和影響,但那是遠鄰,心態不一樣。
英國本屆工黨政府,也是不管很多人批評,表示會繼續跟中國發展經貿。而東亞/東南亞更貼身,有不少國家跟中國有陸、海領土糾紛,或者接壤。有一些地方有美軍基地之類。
那麼我們不談政治,只談生意可以嗎?Petresure 那篇文章,撇除黑手黨做派的辛辣形容,其實核心就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問題。
現在美國奉行「美國優先」的政策,祭出關稅重拳打向全球,要工業和資本回流美國,自然是宣諸於口的保護主義,但 Petraeus 認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也是保護主義,「他們違反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的承諾」,具體是開放市場、知識產權保護、拆除貿易壁壘和不公平補貼的力度等等。他認為中國現時強調保護主義壞,但自己作為大國,也有類似行為。川普他們也經常批評 WTO。
當然從最現實的角度來看,世界上不少國家和政府,其實都是表面上支持自由貿易,但具體上搞保護主義。拆除邊界或者增加圍牆,都不是教條,那只是一個國家試圖爭取自己最大利益的手法。美、中、俄這類「強國」,既有區域或全球「志向」,也是「本土主義」,以自己為中心。
東南亞人比歐洲人熟悉中國,中國在那邊是具體得多的存在,他們對中國的理解有時現實得多。發展中國關係一方面有巨大機遇,但搞不好當中的平衡,可以導致己方被控制或者淘空,失去自己本地勢力的既得利益。
總總的考慮、計算、利益權衡,導致美國雖然跳船「自行其事」,全球國家都要重新回答「誰是敵人誰是朋友」,但他們一時間也找不到替代品。反過來說,中國在「順風」之下,也暫時無法盡贏東南亞人民的心,因為他們自己之間也有不少新仇舊恨,因地理接近而出現的很多具體分歧。
還是回到保護主義的問題。小國受益於「全球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他們當然對今天的美國充滿了怨言,但他們對中國其實也如此,只是在我們的中文訊息世界,一般不容易大量聽到。
這些大國對他們來說,看來都是難以被規則約束的龐然大物,因此小國不想輕易選邊,以保持獨立性。透過一些間接的方法,這種狹縫之間小國人民特有的自保自衞心態,輕輕地透露出來。
在何晶的轉貼之下,也引起了網民激烈討論。有一個留言質問:「貼文對國家有利嗎?難道你們要我們選邊站?」他們是如此如履薄冰,非常的謹慎和懷疑。在傳統的大中華中國史書角度來說,「四方」是「叛服無常」,但對南洋諸國來說,他們也只是遵從著「政治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這一條古訓。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