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倫斯基必須清楚:只有把停戰變成安全防衛體系,烏克蘭才有未來;否則,今天的基輔,將是明天的西貢。(美聯社)
在這個語言失效、外交僵化的時代,穿著早已成為最直接、最誠實的戰略語言。黃仁勳穿上西裝出訪北京,是為企業生存與地緣重組布局;澤倫斯基堅持戰鬥服出現在白宮,則是在為國家存亡與國際支援打一場最後的情緒戰。皮衣的缺席、戰鬥服的堅持,看似細節,背後講的其實都是同一個命題——生存與選邊。
在這個時代,誰穿得準確,誰才有資格留在牌局中。澤倫斯基穿著軍服,走在一條艱難卻無可回頭的歷史路上。如今,烏克蘭的勝負,不僅決於前線火力,更取決於領導人在十字路口上的戰略抉擇。
韓戰與越戰:兩條路,兩種命運
美國歷史學者史蒂芬・科特金(Stephen Kotkin)精準指出,烏克蘭正面臨「韓國模式」與「越南模式」兩種結局。
1953年韓戰停火後,南韓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美軍駐守,為南韓撐起安全屏障,即使戰火未熄,仍得以專注經濟重建,最終締造「漢江奇蹟」。停戰並非和平,但為國家留出了成長空間。
而1973年《巴黎和平協議》後,美國撤離越南,未留下安全保障,結果兩年內北越重啟戰火,南越迅速滅亡。和平僅是虛假喘息,結局是不可挽回的敗亡。
科特金直言:烏克蘭若能像南韓,即便只保有80%的領土,只要有長期且可信的安全承諾,仍可在停戰中重建未來;若僅停留在紙面和平、缺乏實質保護,結局將是另一個南越。
川普的「礦產條約」:經濟版防衛,還是撤軍前哨?
川普回歸後,美國對烏政策可能出現微妙變形——不是價值同盟,不是制度承諾,而是資源交易。
川普要求烏克蘭簽訂有利於美國的關鍵礦產開採協定,將支援與軍援綁上具體經濟利益條件。表面上看似重現韓戰後的共同防禦模式,實質卻更像是一場經濟屯兵——交易而非同盟,利益而非承諾。
這裡潛藏著深層危機:若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基於可變動的經濟利益,而非基於無條件的戰略安全保障,那麼烏克蘭的未來仍然脆弱,仍可能重蹈越南覆轍。川普式的「礦產條約」,更像是撤軍前的資源盤剝,而非真正堅固的防衛承諾。
澤倫斯基的困境:走哪條路?
澤倫斯基的抉擇,比外界所想的更為殘酷,若拒絕停火,將繼續消耗國力與民心,面臨國際支援流失;若接受無保障的和平,只能換來短暫喘息,終將面對再次戰爭。
真正能守住烏克蘭未來的,不是更多言詞上的援助承諾,而是白紙黑字的防衛條約,是實質駐軍與不可逆轉的安全安排。否則,即便澤倫斯基今日穿著軍服贏得同情,明日仍可能在孤立中敗北。
歷史已給答案,只看誰願意讀懂。韓國與越南的結局早已說明一切。關鍵從來不在談判桌上的辯才,而在於能否爭取到實質、持久的外部保障。澤倫斯基此刻穿著戰服站在國際舞台上,但他必須清楚:只有把停戰變成安全防衛體系,烏克蘭才有未來;否則,今天的基輔,將是明天的西貢。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系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