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那些滋養「李來希們」源源不絕的養分

主筆室 2017年08月20日 07:10:00
在「立場」更勝於「公信力」的網路時代,內容取材的正確性有時便顯得無足輕重。(攝影:葉信菉)

在「立場」更勝於「公信力」的網路時代,內容取材的正確性有時便顯得無足輕重。(攝影:葉信菉)

「反年改團體」以「陳抗」為名,干擾世大運進行,引來罵聲連連,能把整個國家的顏面拖入單一群體的私利中,不僅是創舉,也達成了許多其他國家公務員在爭取自己年金時做不到的事。無論「反年改團體」的論述或行動如何荒謬到讓人不可思議,更為人惴惴不安的是,是什麼樣的社會正在培養各類不同的「李來希們」。

 

今年6月,台北市環河北路一側,突然出現一巨幅廣告,以綠底白字寫下「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92共識是『誠信』問題,且是源自13屆冬季奧運,據1981年瑞士洛桑國際法庭仲裁所決定。」看板下署名中華民國滑雪協會榮譽會長。廣告看板的來由,應該和當時蔡英文就任周年未回應92共識有關。

 

這像極了社群網路自製貼圖的實境版,只是成本、手筆更大,行經此路段的車流,幾乎可等同於它的觸及流量。無論看板上方標示的「卡卡藝術」或下方署名者究竟何方神聖,就如同網路虛擬世界一般,在「立場」更勝於「公信力」的時代,關鍵性已無足輕重。

 

但相信即便是92共識的鐵桿信徒,也很難認同看板內容所言;不過,這樣的手法,在今天並非毫無「效果」。過去,我們為攻擊敵手,在尚無具體素材下,總還要費心鋪陳劇本、蒐羅「證據」,再串聯起至少合乎邏輯常識的指控。

 

如今,在個體傳播能力大幅增長的當下,遊戲規則已出現變化。因為在愈來愈多人可以接受凡事脈絡皆可走向極簡,文本剪裁愈加粗糙亦無妨時,就會使得某些似是而非的論點,只要透過一再、規律的使用,就可以非常多樣的面貌呈現出來,耳語或穿鑿附會的訊息,幾和費心彙整調查的資訊同一地位,主題本身更可能被表現形式的吸引力取代,導致即使是錯誤的命題,也很容易獲得接納採用,而無法讓人花心思探討它是否切合實際狀況。(例如關於洛桑協議,實有更深刻的分析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以為這是能言善道、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從子宮聊到外太空的名嘴專利,今天則人人都有機會找到舞台發揮,諸如許多無須負擔任何常識責任的發言,現在被廣泛使用的程度已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大。在路邊刊廣告算是別出心裁,社群網路上類似的作品幾如過江之鯽。

 

此類現象帶來的最大麻煩,就是所有議題雖然都能快速畫出意見兩端,可是,儘管表面上是百家爭鳴、論點多元,卻會形成一種「聾子間的對話」,彼此互不妥協,還會輪番用掐頭去尾的言論互相毀滅。那幅巨型看板所潛藏的,不光是一個無知者的別有用心,也為一民主社會發出了危險訊號,其論證方式和很多網路傳聞如出一轍,存在唯一目的就是作為阻礙對話和商議的惡質裝置而已。

 

在「一分鐘看懂一件事」、「一百字說完一則故事」的氣氛濫用下,已使得人們無暇下功夫去細究某些議題的是非真假,任由各方劣質的意見領袖占據發言舞台,遂行他們的表演慾和控制欲。副作用就是讓我們的民主看上去總是充滿爭執和吵鬧不休,彼此且會因為出於「平庸」,或出於「懶惰」的心理,在不明所以下徒然衍生出勢不兩立的雙方。而又因為彼此根本無法協調對話,在疲憊於無效溝通的攻防後,回過頭來很容易會認為民主社會完全不如極權政體那般充滿陽剛氣慨,認為那才是真正既有活力又有效率。

 

我們以為「李來希們」,是軍公教團體在「飽受委屈」下所啟動的自我防衛機制,如今看來,「李來希現象」更有可能是一種對盲從、無知庸眾的反噬。

 

【編輯推薦】

●兩個秘境一次滿足 白千層綠色隧道、草漯沙丘

印度矽谷毒泡沫滿街飄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