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敦義很技巧地只講「九二共識」,不說「一中各表」,很顯然是不想再讓「各表」觸怒中共。(攝影:葉信菉)
1998年,陳水扁在連任台北市長選舉之役落敗,但他高漲的人氣並未消褪,很多民進黨人嗅聞到阿扁直攻總統的可能性;不過,在那個「天然獨」尚未長成的年代,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始終是中央執政的罩門。於是,在當時黨主席林義雄主導下,各派系與當時民進黨新世代積極奔走,在隔年五月的民進黨全代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昔日台獨黨綱,為2000年的民進黨執政打下最重要基礎。
《台灣前途決議文》通過後,不僅之後的每一任民進黨政府的兩岸與外交政策都受它節制,馬英九於2008年首次競選總統時所提的「堅決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不統不獨不武」其實也脫胎於此。決議文中的幾項核心看法,諸如:「台灣事實上已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依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現在早已成為多數台灣人的共識,要說它是過去30年來台灣最重要的政治文件之一,一點都不為過。
2017年,在前兩次選舉中遭逢巨創的國民黨選出他們新任黨主席吳敦義,他的任內將帶領國民黨連打兩場關鍵的大選,是國民黨未來是否有機會再振衰起弊的關鍵人物。如果說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代表民進黨內壓制黨內基本教義派、面向執政的決心;那這位身膺重任的新科黨主席,他拿什麼面向執政呢?
吳敦義在他的就職演說裡很長的篇幅數落民進黨政府的不是,這是作為反對黨的必然,無須多作評論;但在備受矚目的兩岸政策上,吳敦義是這樣說的:「未來我們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仍將堅決反對台獨,促進兩岸的相互尊重與包容,並將透過經貿文化與和平論壇,維持二軌對話,深入研討兩岸和平願景。」
吳敦義很技巧地只講「九二共識」,不說「一中各表」,很顯然是不想再讓「各表」觸怒中共;而他談到「堅決反對台獨」,新政綱裡強調要「維護中華文化發展,重新連結兩岸人民情感」,也是說給中共聽的。與中共隔空對話並不是壞事,民進黨從蔡英文以降,每個有志大位的地方諸侯都做一樣的事。但關鍵在於,國民黨要拿什麼身份面對中國?可否繼續容忍「中華民國」仍是雙方交流的禁忌?說得再直白一點,就算當年中國的分裂內戰仍延續到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仍得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如果國民黨在每一次兩岸互動裡無法凸顯中華民國的存在,這套「內戰論述」自然無法通過台灣民意的檢驗。
國民黨的兩岸論述明顯卡在這裡。不過,此時並沒有太多政治能量的吳敦義並沒有辦法突破,於是他選擇最安全的方式、也就是回到當年馬英九時代的「九二共識」來向各方交心,同時用「反獨」來向黨內基本教義派與中國交代。
問題是,吳敦義所處的時空已非十年前期待馬英九「少康中興」的時空,不僅「維護現狀」的平台已經被蔡英文進佔,就連中國也不可能滿意於「一中各表」的論述,不時策動其潛伏在台灣內部的支翼對吳敦義路線指指點點。於是乎,吳敦義注定必須在兩岸路線上不斷地走鋼索,順了姑情(台灣民意)又怕逆了嫂意(中國態度);只能從每一次的國共互動中得到些許殘羹剩肴來區隔民進黨政府,難以執政卻又持續地牽制台灣政局。
吳敦義該怎麼做?當年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過程並可供借鏡。這過程絕非一帆風順,而是包括施明德、許信良、林義雄等歷任黨主席,以及不同的派系以及當時民進黨新生代共同淬礪出的結果。他們政見不同、手段歧異,很多人甚至最後含憤含恨離開民進黨,但共同的信念是「面向人民、邁向執政」。
如果當年馬英九所說「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是真確的,國民黨要如何「面向人民、邁向執政」呢?一個打算邁向執政的政黨,還能依違兩端、一天到晚用戰爭來恐嚇自己理應效忠的人民嗎?中國史學家劉仲敬在《遠東的線索》一書裡提到:「國民黨的問題並不僅僅是認同錯亂,它選擇的路線本身就是絕路………路線的失敗就是根本的失敗,國民黨的未來就是沒有未來。」這段話是否成真?關心國民黨未來的人理應咀嚼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