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開打 台港企業皆無法置身事外

邢環智@沈旭暉國際學術台 2017年08月30日 07:00:00
假如中美真的爆發貿易戰,恐會殃及池魚,影響台灣商品對美銷售。(湯森路透)

假如中美真的爆發貿易戰,恐會殃及池魚,影響台灣商品對美銷售。(湯森路透)

本月中,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 (Robert Lighthizer)審查「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特別是針對中國在技術轉讓等知識產權領域的做法。根據白宮的說法,發起調查的原因之一是源於北京會強制外國企業以核心技術作為准入中國市場的條件,違背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有關技術專利保護的規定。

 

川普的行動為中國及台灣帶來一些躁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明,中美兩國既為世貿組織成員,假如川普的指控屬實,有關爭議理應放到世貿框架處理;而台灣方面則擔心,由於台商有不少生產過程已外移到中國工廠,假如中美真的爆發貿易戰,或會殃及池魚影響台灣商品對美銷售。

 

然而,當我們將中美貿易摩擦放到近來的地緣政治變局,不難發現貿易調查背後不過是一場內政外交角力的籌碼,而這次的主角是近來多變的美朝關係。

 

貿易調查只是以朝制中、以中制朝的籌碼

 

為何筆者會認為整個貿易調查只是幌子及籌碼?這涉及整個貿易調查背後的脈絡,即中台均擔心的「特殊301條款」調查,最終會引來中美的全面貿易戰。但筆者要提出一點的是,川普所謂的理由,在2017年的「特殊301調查」報告中早已羅列在內,但最終卻不過是將中國列入「優先觀察名單」(Priority Watch List),而非即時啟動深入調查的「優先指定國家」(Priority Foreign Country)。因此,假如川普真的希望與中國以技術專利保護為開打貿易戰的藉口,大抵不必要等到現在美朝關係變得不明朗的時刻,才突然高調地指示萊特希澤研究相關調查的可行性。

 

事實上,根據外交界消息,川普原訂於8月4日簽署該備忘錄,但當時聯合國正討論有關北韓的經濟制裁決議,有關備忘錄才押後簽署,似是為北京同意新的經濟制裁決議鋪路。雖然白宮強調提出調查中國,與北韓的導彈和核問題無關,但自川普上任以來多次中美雙方的會談,話題離不開中美貿易與朝鮮問題,而川普多次在公開場合及其個人社交平台表明,中國既然在對美貿易得到好處,就應該協助美國處理朝鮮問題,足以證明現時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隱然已與美朝關係及朝鮮核問題掛勾。

 

從現時華府的立場以言,這樣的操作可以理解,畢竟中朝貿易及來自北京的經濟援助,一直被視為支持朝鮮經濟及社會的重要支柱,也是令金氏政權不致崩潰的原因。因此,美國希望借對北京施壓,以求北京將壓力轉移到朝鮮領袖金正恩身上,從而令朝鮮不止於過去挑釁美國。特別是當新任南韓總統文在寅對朝鮮的態度不如前總統李明博及朴槿惠強硬,在部署薩德系統時一度採用「拖」字訣,甚至提出中美韓三方舉行「薩德會談」,華府要更有效解決朝鮮問題,自然將矛頭同時指向北京。

 

當川普外交上的表現受到輕視,以朝制中、以中制朝的政策就會失效。(湯森路透)

 

見樹不見林的以朝制中思考

 

當然,中朝關係大不如前,以及朝鮮近月在導彈技術突飛猛進,也間接令美國考慮以朝制中的原因。自習近平及金正恩分別上台後,儘管中朝雙方官員間的訪問甚多,金正恩所會見的到訪人員也多來自北京,但金正恩至今仍未訪華,習近平似乎也沒有訪問朝鮮的意圖。不少分析中朝關係的學界認為,習近平對金正恩多次透過導彈及核試挑釁美國深表不滿,是在強迫中國於朝鮮半島問題站於支持朝鮮一方,為金氏政權的玩火行為買單。從金正恩的立場而言,中朝關係既然不如其父親的時代,選擇性地向美國挑釁及示好,也是向北京施壓的一個可行手段。

 

但正如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教授Jeffery Frankel分析,川普以朝制中、以中制朝的政策是見樹不見林。Jeffery Frankel指出,相對於朝鮮核問題,朝鮮半島對於北京的真正問題是現狀出現任何改變,特別是金氏政權最終走向崩潰,北京一方面或要被迫接納來自朝鮮的政治及經濟難民,另一方面要直接與美國盟友南韓接壤。當薩德的主要目標並非中國,北京當局已大為緊張,可以想像一旦美韓軍事同盟仍在,中韓兩國接壤對北京的衝擊會有多大。因此,即使美國以貿易作為籌碼試圖影響中朝關係,希望中國對朝鮮施加足夠的壓力,但實際上北京要施壓也會留三分面子,好讓平壤不至於完全崩潰,甚至逼狗跳牆反過來平壤選擇向華盛頓示好。

 

另一方面,美國也似乎錯估平壤得到的支援,特別是從軍事技術上的支援。根據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剛發表的研究,朝鮮新近的導彈技術與俄製的RD-250型十分相似,因此認為相關技術可能是來自烏克蘭或俄羅斯,透過黑市轉移到國外。事實上,由於烏克蘭近年東西分裂,昔日東面親俄地區的工廠因為政權改變再沒有來自俄羅斯的訂單,因此可能將技術出售以維持營運,而平壤政府也會向烏克蘭偷取導彈技術的前科。假如事件屬實,川普以貿易問題向中國施壓,對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最後,川普的出位言論慢慢地被國際社會所消化,對於他在公開場合或個人社交平台的言論均預先打折。特別是川普的一些改變,如推翻歐巴馬健保法案得不到國會支持,可見共和黨對川普的施政也非全然接受,更令其他人相信川普在中美貿易問題強硬,不過是安撫國內對華鷹派的情緒,分散媒體對他近月在人事任命及法案難產等尷尬事件注意力的表現。

 

「熟悉帶來輕視」從來是外交界的至理名言,當川普的表現不再被視為神經刀(表現超乎尋常),以朝制中、以中制朝的政策只會失效。

 

當然,中美貿易問題有其一定內部元素,包括所謂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以及中美的結構貿易逆差,中美在全球貿易制度及雙邊貿易終會迎來「再談判」的一天,但幾可肯定不會以知識產權問題為起點,也不可以中美完全的貿易戰為終點。而台港兩地企業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這個即將改變的貿易時代,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

 

※本文由邢環智@沈旭暉國際學術台提供

 

【熱門影片推薦】

世大運各國選手最愛的台灣味 
●【影評】《紅衣小女孩2》:全面升級的「她」回來了

 

【延伸閱讀】

●《大家論壇》南韓視角:南韓不應當美國走狗

●《大家論壇》南韓視角: 北韓與美國文攻武嚇恐爆核戰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