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台灣文化的上位指導者。台灣文化還在持續發展建構,它的核心,是包容不同文化,創建效率溝通、人民作主的公民社會。(圖片取自Tvbs)
最近談到文言文,余光中說:「中國古典的遺產,經千百年的淘汰到我們手裡,是一筆現金,不需繳稅。」
馬英九說:「台灣在國際社會要做『中華文化的領航者』。」
洪蘭說:「挑好的文章給孩子欣賞,讓他覺得做一個中國人是值得驕傲的事。」
這些人很誠實,很直接的說出了文言文的作用,是傳承中華文化,是作為中國人而驕傲。
這場文言文之爭,反對方終於把意識型態講清楚了。這真是一大進展…不然支持刪減的一方,就算說希望語文教育增加「公民溝通能力」、「同情共感」、「重新檢討能力指標」,反方還是當沒聽到,說你搞意識形態、文化台獨、數典忘祖。
現在支持文言文的,意識形態這麼明確了,就別再亂指控別人只有政治、沒有文化,可以開始進一步討論了吧。
我認為,文化就是個電腦插槽。
人的生命有限,所見所思所得也有限。有了插槽,可以大幅擴增主機的性能;可以讀取到不同時空的生命歷程,與主機的資料相互對照、強化計算;可以接上滑鼠搖桿視訊麥克風喇叭等外部機件,擴充本體的功能。
文言文的素養,就是個專屬格式的插槽,可以連結到中國古人的資料庫。
但是主機的插槽是有限的,就像國民義務教育的國文課程時數是有限的,你把60%的插槽設計成文言文專用,就會排擠到其他插槽的設計。
其中我最不能接受的排擠,是網路線,也就是公民溝通能力。
公民溝通能力,必須能把各種白話文讀懂(文本分析能力),必須有良好聽力及口說能力,能精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缺乏公民溝通能力,不管在學術、商業還是政治上,各種會議、簡報、信件溝通效率低落,抓不到彼此的重點,找不出思想的異同,這不只是廢掉一台主機,而是拖累所有的主機。
文言文只是種文體,有冗贅的文言文,也有簡練的文言文,就像是有冗贅的白話文,也有簡練的白話文。
學習文言文,不會讓人溝通效率提昇,只會增加一個文言文專屬的插槽。
當媒體整天報導中國學生如何勇於且擅於課堂發言,但是在中國的教育裡,文言文比例長期比台灣教育來得低。
文言文的素養,作為中華資料庫的插槽,一定有它的功用。
但這個功能並沒有強到可以超越語言的基本功用--溝通。
過去一台電腦,可以接上五千年資料庫,但是網路超慢。
現在我們有機會改裝它,讓它網路(溝通)及cpu(思辨)更強更暢順,但是五千年資料庫的插槽縮減。
要怎麼選擇?
這確實是個文化問題。
我認為,中華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台灣文化的上位指導者。台灣文化還在持續發展建構,它的核心,是包容不同文化,創建效率溝通、人民作主的公民社會。(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作者為港裔台灣人,辯論人,最愛的城市是高雄。專業評論人。
【編輯推薦】
●「羽球王子」王子維男單決賽摘金
●「世界球后」戴資穎豪取羽球女單金牌
●池袋太陽城60展望台 化身恐怖殭屍博物館
【延伸閱讀】
●曾昭明專欄:作為「帝國性語言」的「國語文」
●投書:台灣經營華語教學 不能只想吃中國人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