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接任行政院長維繫了政治明星所需的動能,蔡英文則得以從容佈局2018與2020選戰,這使得民進黨終於完成執政以來「面額」與「人頭」的辯證結合,雖然這依舊不是最完滿的結果。(攝影:鄭宇騏)
政治權力的實踐過程,猶如硬幣的正反兩面,總有兩個不同的表象世界。人頭象徵主觀面,意味價值與理想的體現,面額則代表是客觀面,呈現現實利益交換的必然;兩者之間互相共生卻又互相干擾,這構成我們對於日常政治的基本理解。換言之,若不從「整體性」的視野看待權力本質,其實很容易陷入某種偏執的侷限。
「人頭/面額」的現象,在民進黨的權力結構中有著鮮明的歷史烙印,因此在解釋賴清德接任閣揆的因果邏輯上更有說服力。直白說,民進黨執政以來,在「硬幣正反分離的異化」現象中,即可找回某種合理的折衷與辯證,而其本質即是種妥協與議價的結果。
理想層面來說,2016年大選的勝利,標誌在掌握行政與立法兩大權力體系下,民進黨足可回應選民「新政治」與「轉型正義」兩項基本政治承諾。前者是讓黨內優質立法委員直接成為政務官,落實建立責任政治的典範;另一方面則讓議員-資深助理-青年黨員逐次遞補,完成人才的換血與甄拔。
至於核心接班梯隊可從地方執政縣市中的政治明星中,透過合理的競爭產生。當人力資源做了最有效的管理與配置後,自然可以在各司其職與分工的狀態下,推動各項以轉型正義為名為實的改革。
現實層面則是另一個情境。2014年九合一大選的結果,確定了新潮流系在黨內獨大的事實。在派系共治與權力平衡的傳統上,使得蔡英文執政後必須進行權力的合理佈局,遂構成「蔡英文/新系/非新系」的基本格局,這也導致林全必須以階段性的角色擔任行政院長,以確保小英的權力合理運作:針對林全的功能,正面自然可解讀為「專案經理領導技術官僚」,但另一面就成了「老藍男回歸」的輿論批評,雖然是個不得不的妥協結果,但對民進黨與綠營支持者來說,總覺得少了些什麼「綠色因子」或「政治激素」。
在價值主張的「理想」與權力運作的「現實」 之間,民進黨政府的政治運作開始出現了各種失靈的問題:明明完全執政,但是政策卻是難以施展,各項改革方案如一例一休、同志平權、年金改革、電業法陸續出台,在國民黨毫無作為下,蔡英文的民調卻始終低迷;林全的角色就是個過度性的專案經理,但是要求替換的政治與輿論始終不斷;最麻煩的是,賴清德未來的動向成了民進黨的政治引信,不僅涉及蔡英文的連任之路,更牽動黨內的派系權力結構以及2018年選舉的佈局。這個矛盾在賴清德提出「親中愛台」之說,以及柯文哲訪中與世大運浪潮達到最高潮。
蔡英文如果不適當拆處引信,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高度看待「賴清德/柯文哲」的政治效應,那麼必然會陷入某種權力失控的風暴中。因此蔡英文處理這場政治危機的方式就是透過「理性賽局」進行政治博奕。這個架構對於小英與賴清德雙方而言都有其必要。
首先,這是兩人極為熟悉且各具擅場的議價過程,差異只在於國際經貿與黨內競技的場域之別;雖然資源與籌碼有所差距,政治風格與資歷也明顯不同,但兩人都有類似的理性邏輯與規則認知,意即「解決囚徒困境的方式就是合作」。這與吳敦義與洪秀柱之間的零和遊戲截然不同。
其次,這個賽局並不會出現國際關係因訊息不充分,從而出現「安全困境」或「道德危機」的成本代價,因為有許多人士樂於扮演穿梭外交的角色(包括林全),在各種社會資本(信任)的運作下,無形間消弭了賽局中的「交易成本」,這是國民黨各式「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或「雖有心結還得喊團結」宮廷鬥爭無法比擬的。
最後,雙方都意識到「彼此的最佳方案,往往是對方的最壞結局」,為了避免這樣的後果,只能試圖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次佳方案」,從動態博奕中著手。這可從蔡英文提出的「總統秘書長-新北市徵召」以及賴清德的「黨主席-國安會秘書長」的修正中得到解釋,最後的落點自然交集在行政院長的位置上。這自然是雙方都能接受的「次佳方案」。
賴清德接任行政院長維繫了政治明星所需的動能,蔡英文則得以從容佈局2018與2020選戰,並嘗試落實「新政治」與「轉型正義」的改革,這使得民進黨終於完成執政以來「面額」與「人頭」的辯證結合,雖然這依舊不是最完滿的結果。
賴清德是否擺脫雙首長制下「有責無權」的宿命,新北市的選戰是否陷入無以為繼的困境,民進黨派系政治是否回歸權力平衡,則取決於「蔡賴體制」的運作默契,只要展現執政能力與績效使得民意回溫,這些爭議就只會是改革必須承擔的部分代價而已。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編輯推薦】
【延伸閱讀】
●梁文傑專欄:把行政院廢掉吧
●陳嘉宏專欄:早立「儲君」 賴清德不會有好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