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就任三個月來,施政滿意度下跌到四成五,不滿意度也開始迅速攀升。(總統府)
根據「臺灣指標民調」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蔡英文總統就任三個月來,施政滿意度微幅下跌到四成五,但不滿意度從七月開始迅速攀升,目前已經快接近四成,有人甚至推測未來很快會出現「黃金交叉」。臺灣媒體或政論節目做了很多「表面」或「政黨色彩」的解讀。然而,調查數據中具有顯著差異的,是其中不滿意度的變化。人民為何不滿蔡英文?背後有什麼值得探究的原因?如何賦予民調數據更深意涵的解讀呢?
領導者滿意度低是民主國家常態
全球多數民主國家都面臨民主實踐與承諾之間嚴重的脫節,主觀上人民普遍認為政府官員大都是腐敗、無能、反應遲鈍及不可信賴的。不管是西方民主國家或第三波民主國家的政治領袖,很少人能擁有過半數以上的施政滿意度。現今的環境跟以往不同,人民的期望越來越高,加上社會媒體每天傳遞盡是政治人物負面資訊,政府實際表現也真的不夠理想,對民主政府的不滿足產生「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這個概念。說的比做到的多,蔡英文政府的「民主赤字」正在擴大中,2018年臺灣的地方選舉將是對蔡英文執政第一次的檢驗。到底是那些因素造成蔡英文的民主赤字呢?
要贏得選舉輸家的尊敬
過去有兩種理論解釋「民主赤字」的產生。第一種解釋是選舉結果影響人民對執政者的評價,選舉結果分為選舉贏家(election winner)與選舉輸家(election loser)。選舉贏家在選後通常會對執政者抱持正面與肯定的態度,選舉輸家對執政者通常會抱持批判與懷疑的態度。因此,蔡英文施政結果可以輕鬆贏得支持者肯定,困難之處在於沒有投票給她的人。執政團隊延攬過去許多國民黨的人,這些人是否被充分信任?政策制訂如何避免陷入藍綠(或統獨)立場的爭議?傾聽與理解選舉輸家的心聲,是化解政治衝突的第一步。蔡英文既然可以停下車隊傾聽原住民的抗議心聲,泛藍選民也應可照辦。
批判性公民是民主深化的基石
第二種解釋是批判性公民(critical citizens)的興起。1960年代末西方國家就出現批判性公民,當時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內在的矛盾,將導致民主正當性危機。然而,上個世紀末對批判性公民的看法有了轉變,有人稱這種新興現象為「對立的民主」(counter-democracy)。不信任政府的心態存在所有民主國家中,人民用各種憲政體制與超憲政體制方式控制代議政府,美國憲法的精神裡充分反映對政府權力的不信任。批判性公民是民主政府的挑剔者與督促者,這群不滿政府、懷疑政府機構,卻仍堅定擁戴民主原則的公民,對臺灣社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蔡英文政府只要能端出一些「善政」(good governance),批判性公民反而會成為蔡英文堅忠貞的支持者。
直接民主與審議民主時代的來臨
黨派立場與批判性公民解釋人民為何不滿蔡英文還是不夠的,我們還可提出兩個更深層的思考。首先,過去有人天真地認為民主不過是透過定期、自由與公正的選舉決定國家的領導人。選舉結束後,我們把政治權力交付給當選人,經過四、五年後再進行投票決定是否續任。現在,人民對民主的理解截然不同了,「人民主權」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原本用來補充「代議民主」的「直接民主」或「審議民主」,受惠於現代科技的進步天天都可進行,國家領導人必須緊盯民意的發展。小到總統下鄉參訪應該吃何種午餐,大到總統對司法院院正、副院長的提名,人民都看在眼裡,執政團隊永遠需要像選舉時那樣繃緊神經,回應稍有疏漏就會遭致嚴厲批判。民主需要專家治理,也需要公民參與和監督,「代議民主」、「直接民主」或「審議民主」這三種不同決策的模式如何調適?這是對蔡英文領導能力的大考驗。
公民自主團體的興起
其次,各國傳統政黨在普遍式微中,都面臨新興政黨或獨立候選人的挑戰,英國、法國、德國如此,日本與臺灣也不例外。國民黨瓦解的危機已經浮現,未來民進黨也將面臨同樣的挑戰。為什麼會有如此發展的趨勢?原因之一就是現代社會出現很多「單一議題」(single-issue)公民團體,他們強調某一利益或議題凌駕其他議題並具有不可妥協性,這些團體根本不想透過政黨的中介,而是直接要求領導人必須回應並解決。過去由政黨扮演利益匯集、中介或調和的正當性基礎在瓦解,有人擔心未來可能會發生連根拔起的民主(uproot democracy),也就是政黨全面在社會各階層中喪失代表的功能。我們想像一下,總統如果沒有政黨的奧援或協助,當面對各種單一且對立的公民團體時,如何獲致社會共識?如何執行政策?如何滿足各方的要求?像是「一例一休」的爭議,或是退休制度的改革,我們看到的是政府與各種利益團體之間的角力,國民黨甚至民進黨居然只能當配角了。
垂直問責與民主創新
以上的分析,就是要點出臺灣的總統必須自己出來面對人民的需求,立法院、傳統社會組織或政黨的功能已經在退化。很多人擔心臺灣將被民粹主義(populism)的浪潮席捲,因此對臺灣民主發展抱持悲觀的態度。其實,這種理解是比較片面的。僅僅三個月蔡英文不滿意度迅速提升,證明臺灣的總統並不具備個人領袖魅力,人民也不是可以任意被政治人物操弄,權力的行使是由下而上的(bottom-up),這些都不符合民粹政治的本質。
蔡英文想改善現狀要如何著手?在言論自由、政府資訊公開透明、人民與媒體監督的環境下,要回升低落的施政滿意度並不容易。最近有些研究顯示,民主國家欠缺的不是機關之間權力制衡的設計,而是如何強化「垂直問責」(vertical accountability)的機制,也就是建立領導人和人民之間暢通無阻的聯繫管道,取代傳統的政黨與社會團體。臺灣需要改革不只有司法,透過各種民主的創新,讓民意有新的管道反應上去,也是我們應該要努力之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