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課本的硬性規定,考試的方式,使得學生無法廣泛接觸多元多樣的美好語文內容,毀壞了國文教育的根本,這才是大問題。(攝影:陳品佑)
本來不想講了,看到那麼多討論,忍不住再說一次:關鍵重點不在文言文和白話文,而在課綱和課本。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是個假議題,建立在用課綱來控制學生學習與閱讀內容的錯誤方法上。
將中文學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閱讀。但課綱和課本的做法,卻偏偏是限制閱讀範圍,讓學生習慣學國文時就只讀那麼有限的幾篇文章。把閱讀範圍縮到那麼小,所以才需要斤斤計較這麼幾篇選文怎麼選,怎麼分配。這樣的教育方式,根本就和把中文學好無關,只和方便考試,給學生統一打分數有關。
如果每個中學生6年間,都預期每周讀完一本語文、文學著作,6年來會累積300多本的閱讀書單,那哪裡還需要去計較文言和白話比例?300本書,能夠涵蓋多少內容!要什麼有什麼,什麼都足夠可以放得進去吧!
讀完300本語文、文學書籍的學生,中文怎麼可能學不好?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質疑:哪有那麼多時間讀那麼多書?認真讓家裡的孩子試試看吧,把他們放在一課課文準備考試的時間挪出來,單純只是看書,用正常看書,而不是讀課文的方式,他們能看多少?
課綱、課本的硬性規定,考試的方式,使得學生無法廣泛接觸多元多樣的美好語文內容,毀壞了國文教育的根本,這才是大問題,不管如何調整文言和白話的比例,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因而也都無從真正提升學生的中文能力,無法讓學生真正熟悉中文,培養出藉由文字吸收知識與智慧的基礎。(文章由楊照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編輯推薦】
●懶人福音!「聲控冰箱」親送啤酒給你
●《魔球》作者麥可路易斯:好萊塢不會拍以亞裔為主角的電影
【延伸閱讀】
●文白爭議/教團建議比照數學分版 學生可自由選擇
●【力挺白話文】鍾肇政、吳晟等135位作家籲降文言文比率 強化「台灣新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