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發展電池儲能 展現台灣的軟實力

湯名暉 2017年09月19日 00:00:00
今年數次供電吃緊和815大停電,已顯示台灣能源危機日益迫切。(圖片取自南部反空污大聯盟臉書)

今年數次供電吃緊和815大停電,已顯示台灣能源危機日益迫切。(圖片取自南部反空污大聯盟臉書)

今年數次的供電危機和815大停電,是台灣從石油危機結束以來少見的厄境,包括台積電在內的重要企業意識到能源危機的迫切性,不得不審慎評估出走海外,而停電造成的不滿和恐慌,也前所未有地蔓延在各個領域和階層。

 

作為一個能源自給率約3%的島國,台灣的能源安全思維需要從國家安全的高度思考可行性,審慎地從國家安全的高度,檢視地緣政治、氣候變遷、能源政策、系統工程等面向,評估如何投入有限的資源解決當前的能源問題。

 

面對日漸嚴峻的國內外政經發展情勢,如何以有限資源快速建立政績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至少在能源層次上使人民獲得免於恐懼的自由 (Freedom from Fear),已儼然是當前新內閣的重要課題。

 

能源路線孤絕 深受地緣政治影響

 

中國在歐亞非各地如火如荼地推動「一帶一路」,在積極擴張權力於「海上絲綢之路」沿途的南海、印度洋到東非沿岸地區,而這條曾被稱為珍珠鏈的海上能源通道,主宰台灣與東亞各國的能源安全命脈。

 

面對中國、美國、印度甚至英國在該地區的競逐,更增加地緣風險的不確定性,也同樣影響以化石燃料為主要能源來源的台灣,若中國在南海發生針對性演習,必然影響台灣。發展多元性的發電來源,並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備電能,並分散佈署於台灣各地,可在急難時節約珍貴的燃油。

 

氣候變遷加劇 增長管理風險的不確定性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變遷,許多難以預測的自然災害能直接摧毀人為設施,例如:815大停電的原因之一是由於颱風損害供電系統,而導致整體電力網路失衡而跳機。逐年增長的夏日高溫也使得台灣的電網負荷加重,增加設立電廠雖然能增加備載能力,但建造與維護成本高昂。若能搭配儲能系統,可減少離峰與冬季時不必要的運作。

 

再生能源的結構脆弱 需要緩衝與調度機制

 

當前政府期望能於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但可再生能源備受環境因素制約,例如:風力發電機組便嚴格受到季節影響;大規模的推廣太陽能種電也受日照影響,地熱或潮汐能也有待驗證時日。此外,環評和公聽會等非技術因素也是不得已的障礙之一。面對四年一度的選舉,政府與人民都沒有時間去等待改變。若能將整合高效率的儲能系統來儲存綠電,是在現有技術與環境下,盡可能提升再生能源效益的方案。

 

電力系統層次複雜 系統節點脆弱

 

現行台灣的大電網系統層次較為複雜,系統設計過度集中於某幾個電力節點,以至於容易牽一髮而動全身。若能以分散式電網整合儲能系統,可以提升各個電網的獨立性和備援機制,更是作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於工業區而言,儲能系統可減少臨時停機造成的傷害,確保部分關鍵產線得以維持最低限度規模的運作,對於半導體產業尤為重要。

 

發展電盾(Power Shield )增進國安軟實力

 

艾迪森(Craig Addison)曾提出「矽盾(Silicon Shield )理論」,指出台灣的資訊半導體產業,就像科威特的石油一樣影響全球經濟的發展,是中國干涉台灣事務的顧忌之一,全球產業界包括中國本身都可能因此受到傷害。若政府能設定「綠能科技」在「五大產業」中明確的目標與資源,亦可成為我國在全球發聲立命的支柱之一。

 

目前全球主要國家對於氣候政治的議題日漸重視,電池儲能等綠能科技領域的發展是我國營造「台灣故事」的重要軟實力。對內可以解決當前經濟與民生的迫切問題,不只建立可滿足民粹環境期盼的快速政績,更能營造可持續性的能源政策;對外可使台灣增加全球對話的議題,並且提升與全球創新產業的關聯性,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前瞻發展。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編輯推薦】

●《大家論壇》英國視角:從阿爾卑斯山俯視中國的衰退

二胎化政策 有望緩解中國人口老化?​

 

【延伸閱讀】

●林育立:公投廢核-奧地利民主深化的轉捩點

●近50年歷史互助基金恐破產 員工怒譙台電「詐騙集團」​

關鍵字: 核能 能源 電力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