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台灣陸軍為何還在三軍聯訓基地攻山頭

紀永添 2017年09月21日 07:02:00
直到今日,台灣仍然沒有一處規模夠大、設施完善的城鎮戰訓練中心,可供部隊進行住民地作戰訓練。(圖片取自總統府網站)

直到今日,台灣仍然沒有一處規模夠大、設施完善的城鎮戰訓練中心,可供部隊進行住民地作戰訓練。(圖片取自總統府網站)

近幾十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地面作戰的觀念也有很多的進步與改變,比如立體化作戰觀念的出現,空中騎兵成為最受矚目的新時代兵科;自走化炮兵搭配空中觀測、炮兵雷達、智慧炮彈等,讓炮兵可以快速移動並展開,隨時支援前線的部隊作戰;機械化步兵成為了作戰的主力,除了更佳的防護力,還以靈敏的機動力與火力取代傳統步兵。更不用說夜視鏡、紅外線熱影像儀、各種無人機、反裝甲飛彈、攻擊直升機等武器系統的成熟運用,大幅改變了地面戰場的生態。

 

台灣陸軍建軍方向最保守

 

當然這些觀念與技術的革新,也逐漸影響了台灣陸軍的建軍方向,雖然說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壞事,畢竟在台灣三軍之中,以陸軍最為保守,引進新觀念與新技術的速度通常最緩慢。只是全盤引進國外的新發展是不是對的,仍有其商榷的空間,因為很多新觀念與新技術也許不全然適合台灣的防禦作戰環境。

 

比如許多新的技術是用來支援地面部隊長途奔襲的,使地面部隊在深入敵境時也能長時間獨立作戰,但問題在於台灣是個海島,作戰環境以防禦為主。也就是說台灣的地面部隊很少會有機會深入敵境,相反的,最有可能的作戰環境就是在台灣本島這個熟悉的地方,因此各種專為在陌生環境中作戰而設計的裝備,就明顯不適合台灣使用。

 

先進自走炮並非迫切需求

 

舉例來說,新一代的自走炮設計越來越精密,不只能夠攜帶彈藥長程移動,還能快速展開陣地,鎖定目標進行炮擊,結束後快速離開。而會出現這種技術發展的最重要原因,就在於這種自走炮的定位,是要隨著地面部隊一起推進,在敵境內協同作戰,以彌補傳統火炮移動緩慢,常常無法即時提供前線部隊火力支援的問題。因此雖然這種先進的自走炮的確非常優秀,但採取守勢的防禦型部隊是否有需要花大錢換裝,就很值得討論了。

 

以台灣的作戰環境來說,很多重要防禦地點是固定的,敵方可能空降或登陸的灘頭就那幾個,可能會發生爭奪戰的關鍵港口或機場,也再清楚不過;同時台灣西部平原狹窄,很多地方寬度都只有幾十公里而已。在這種防衛目標固定,戰場範圍狹小的環境下,較為合理的火力配置計畫應該是妥善規劃固定陣地、並強化抗炸的炮兵掩體,再輔以部份機動自走火炮來擔任支援,會是較節省資源又能發揮守軍優勢的方式。台灣目前還擁有很多的舊型火炮,的確比不上今日射程遠又先進的新型火炮系統,自走炮之中雖然也有較先進的M109A2/A5,卻也有相對較落伍的M110A2。但這並不代表只要外購新型自走炮,就能有效加強台灣的炮兵支援能力,因為專為長程作戰所設計的昂貴新銳自走炮可能會無用武之地,相反的更佳的偽裝與抗炸炮兵陣地,說不定才更有經濟效益。

 

台灣的M109A2自走炮車。(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畢竟台灣陸軍的最大問題,就在於作戰時可能早已失去空優,但其最大的優勢在採取守勢,擁有地利之便,而台灣最常採購武器的來源美軍,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往往掌握絕對的制空權,其劣勢是美軍的戰場通常都在海外的陌生環境,兩者剛好相反。台灣陸軍長期受美式思維所影響,加上在過去獨裁時代準備反攻中國的大陸軍主義仍揮之不去,雖然經歷數次裁軍與國防政策調整,反攻中國早已不再是台灣陸軍的建軍方向,但在組織與軍備發展上,卻仍每見其遺緒。

 

雖然說建立攻勢陸軍也是對的方向,可是現實就是台灣陸軍很有可能必需要在完全失去制空權的情況下作戰,那建軍方向就應該要有所因應調整才對,一方面應該要建立可快速移動、並適應夜間作戰的地面部隊,利用速度與夜色掩護來抵消敵方的空中優勢,另一方面則建立更堅固的掩體,來固守重要的據點與陣地。

 

堅固的抗炸陣地來提升存活率

 

這兩種看似互相矛盾的建軍方向,其實就是面對敵方擁有絕對空中優勢時的兩種極端戰術。一個是以高速的機動性與夜間運動,來避免地面部隊遭敵方的空中密接支援戰機獵殺,另一個是以堅固的抗炸陣地來提升存活率。前者從陸軍積極發展輪型裝甲車與引進武裝攻擊直升機,可見到陸軍的重視,但是後者的重要性卻往往被忽略。

 

照理說,國軍在台灣經營數十年,在長期整軍備戰下,在這方面的準備應該最為充足,但事實上從歷次的演習中,我們可以看到地面部隊的偽裝不止敷衍了事,防衛重要地點的炮兵陣地、步兵掩體、或是指揮所等,往往極為老舊落伍,甚至長期荒廢,到了演習前才草草整理以供使用。但其實擁有良好偽裝的掩體工事,在今日仍然有很高的戰術價值,因為可攻擊堅固掩體的精密彈藥非常昂貴,除了美軍外,鮮少有部隊能大規模裝備。

 

台灣在國防資源有限下,地面防衛的規劃應該考慮整體的作戰環境,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圖片取自總統府網站)

 

從二戰結束至今,其實傳統火炮的進步發展非常有限,很多五、六零年代就出廠服役的各型火炮仍在世界各國陸軍服役中,這些火炮武器過不過時,還能不能發揮威力,關鍵在於主事者的規劃使用。擁有良好掩體與偽裝,甚至是一炮多個備選陣地的縝密欺敵措施,就可以讓這些舊型火炮變成極難剷除的巨大威脅,但相反的,速度相對較慢、又昂貴的先進自走炮,在移動時絕對是敵方戰機的首要獵殺目標。

 

在這裡並不是說先進的自走炮一無是處,而是想要提醒,台灣在國防資源有限下,地面防衛的規劃應該考慮整體的作戰環境,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進行投資,而不是盲目地仿效國外的發展,或隨對岸起舞。再舉一例,每年漢光演習時地面部隊的反登陸操演,總可以見到台灣的主力戰車排成一列,在灘頭進行反舟波射擊,當然就聲光效果來說很不錯,但這在實戰中有用嗎?

 

主力戰車灘頭排一列想做什麼

 

主力戰車在灘頭排成一列進行反舟波射擊,這若不是陸軍為了畫面好看、討好長官與民眾的聲光秀,就是陸軍從沒有好好思考過戰車在台灣地面防禦作戰中的角色定位。且先不說在喪失制空權下,排成一整列的我方戰車,在敵方戰機掃蕩灘頭時能不能存活,戰車炮用來進行反舟波射擊是否會是個有效率的武器也很讓人質疑。

 

主力戰車在灘頭排成一列進行反舟波射擊,只是為了畫面好看、討好長官與民眾的聲光秀。(攝影:葉信菉)

 

再者,就算陸軍覺得在敵方搶攤登陸時,用來反制敵方水陸兩棲戰車的最佳武器,就是我方的主力戰車,那也應該給予我方的戰車良好的掩護工事並進行偽裝,以提升我方戰車的存活率。這些都是守軍應該要做的基本功課,但是很遺憾的,我們總是見到陸軍要求購買新型主力戰車與先進自走炮的聲音,卻未見過陸軍去思考過如何發揮守軍應該有的優勢。未來若真的購買新型主力戰車與先進自走炮,難道也是這樣全部排成一列在灘頭進行反舟波射擊嗎?

 

在台灣「制空、制海、反登陸」的大戰略下,陸軍的需求的確最常被犧牲而排在最後一位,但陸軍漫無目標,隨意重複投資的浪費情況也最為嚴重,常常因主事者的更換就改變發展的方向,未曾仔細思考過台灣的作戰環境與本身的任務需求來提出一套長遠的發展計劃。

 

為何還在三軍聯訓基地攻山頭

 

台灣陸軍不會需要長程深入陌生敵境作戰,且台灣的地理環境中,山地地形比例極高,西部平原城鎮稠密交錯,但台灣卻發展出適合開闊平原作戰的機步旅與戰車旅來擔任主力,而未擁有顯著比例的山地戰與城鎮戰部隊,只將其劃入特種作戰領域,這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陸軍的發展思維仍然未以台灣的作戰環境為主要的規劃考量。所以直到今日,台灣仍然沒有一處規模夠大、設施完善的城鎮戰訓練中心,可供部隊進行住民地作戰訓練,現在下基地的部隊仍然還在三軍聯訓中心攻山頭。

 

現在下基地的部隊仍然還在三軍聯訓中心攻山頭。(圖片取自總統府網站)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以舉世公認的鋼鐵勁旅以色列部隊為例,他們自行發展的梅卡瓦主力戰車,就完全以自身的需求來設計,強調防護力與火力,同時擁有緊急時刻載運步兵的能力以保護珍貴的人力,導致車身較一般歐美戰車為大,靈敏性略遜一籌,但因為以色列陸軍的作戰環境都以開闊地為主,因此問題不大,這就是因地制宜的好例子。同時為了加強偽裝,還從實戰經驗中汲取教訓,為其士兵發展出了軟質的迷彩偽裝帽,好進一步讓士兵融入當地環境中,而這樣的用心正是目前台灣陸軍所最缺乏的。

 

獨立發展適合台灣使用的新型武器,或許對軍事工業實力相對薄弱的台灣來說較為困難,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但是從個人裝備與基層訓練的細節上來用心,讓台灣的地面部隊更適應台灣的作戰環境,這是陸軍可以立即做到的,關鍵只在於主事者的心態而已。

 

當然,這並不是說陸軍未來只要閉門造車就好,不必關心注意國際上的潮流發展與新型科技。相反的,應該是要念茲在茲台灣本身的需求,然後思考他國的發展與長處,評估什麼樣的新科技與新發展是可以引進、學習、甚至是模仿的。

 

再舉一個例子,俄羅斯在車臣戰役中得到一個實戰教訓,就是在城鎮作戰時,戰車往往容易遭敵方步兵以反裝甲武器偷襲,而我方步兵又因為城鎮地形的限制與火力不足,來不及支援或無法有效壓制躲藏在街道巷弄建築物內的敵方步兵,結果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俄羅斯發展出一款戰車火力支援戰鬥車(BMPT),採用主力戰車的底盤,但配備的卻是多門大口徑的機炮與榴彈發射器,同時還有機槍與反戰車飛彈,火力極為強大,專門用來掃蕩與壓制敵方步兵,提供我方戰車與步兵在城鎮作戰時的火力支援,像這樣的思維就頗值得台灣陸軍研究參考。

 

俄羅斯發展出一款戰車火力支援戰鬥車(BMPT)。(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適合城鎮戰的雲豹裝甲車

 

因為台灣西部平原城鎮交錯的特殊環境,又面臨敵方步兵以空降、機降或兩棲突襲進犯的威脅,台灣守軍可能也會需要一款可在城鎮作戰環境中快速以火力掃蕩壓制敵方步兵的戰鬥支援車輛。目前雲豹裝甲車預計要研發生產的三個火力支援衍生型,配備的是戰車炮、迫擊炮與榴炮,雖然各有其作戰上的用途,但都不適合用來在城鎮戰中掃蕩敵方步兵。也許國軍可以借鏡俄羅斯的經驗,發展出以雲豹甲車為車體,取消步兵運輸艙,並加強外掛裝甲防護,搭載各式的機炮、榴彈機炮、改良型車載紅隼反裝甲火箭的輪型火力支援車,攜帶大量彈藥,可高速趕抵戰場,第一時間壓制掃蕩敵方步兵,支援並保護我方的戰車與部隊,並提供基本的反裝甲能力,協助我方步兵攻擊敵方的固守據點,這或許會是一款比外購的新型自走炮更適合台灣防禦作戰環境的新型武器。

 

台灣的優勢在於台灣處於守勢,但台灣的劣勢也在台灣處於守勢。守勢通常佔有地利之便,在自己長久經營的熟悉戰場上作戰,擁有主場優勢,但台灣陸軍有認真構築堅固陣地、加強部隊偽裝訓練、規劃戰時的補給線、發展出適合的武器與個人裝備、並分散指揮中樞以求在戰時失去制空權時仍可有效作戰嗎?相信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同時採取守勢的一方往往處於被動,必需要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防禦戰略,並以此規劃出能發揮自己主場優勢的作戰戰術,完全照抄國外的發展方向,反而可能水土不服。台灣陸軍應該要分析彼此作戰環境的差異,瞭解我方需求,評估未來的可能威脅,吸收國外部隊的長處,轉化成為適合本土防禦作戰的策略,而不是別國流行什麼,就也想要什麼,或是像以前一樣,無論國外進步到哪裡,仍不知不覺,這「過與不及」都不是負責的態度。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延伸閱讀】

紀永添專欄:喪失制空權時 台灣需要哪種裝甲車

紀永添專欄:台灣應該籌建快速反應部隊

紀永添專欄:台灣該選擇輪型裝甲車或主力戰車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