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近有至少六位議員被強行撤消議員資格,因此將會出現補選。但作者認為,香港的補選制度恐變相鼓勵了中國政府以各種手段除去議員;圖為立法院議員資格遭中方取消的游蕙禎。(取自游蕙禎臉書)
香港最近有至少六位議員被強行撤消議員資格,因此將會出現補選。補選的方式,就是在那些議員所在的分區,空出相關的議席,然後讓候選人參選,供該區所有選民再投一次。為了抽離「撤消資格」的不正義性影響,我們就先假設,萬一香港出現一場巨大交通意外,幾位議員因為空難同時死亡而需要補選。
其中有兩個議員,是屬於「甲黨」,而他們都是在五個直選選區中的九龍西選區選到的。那香港就會在九龍西舉辦補選,使用和正式選舉一樣的制度,就是使用「最大餘額法」的比例代表制。甚麼叫比例代表制呢?詳情當然可以看維基。簡言之,就是把很多個候選人(一般來說,一區至少過二十條名單,選少過十席)放在一起選,從他們的得票數中,計算出一個票數,參選者只要票數到達那個數字,就能拿到一席。
粗糙的理解,大概等於某區有十席,而三萬票就有一席,那麼每個得到三萬票的候選人,不管你是四萬票還是五萬票,都能得到議席,而最後一席稱之為尾席,就是以三萬票之下拿最多票的人拿到。當然,這是一個極度簡化的版本,和實際的制度有差別,但你大概可以理解香港選舉的運作方式。
比方說,那區有十席,選民幾十萬,每席的門檻約三萬票,甲黨的支持者佔六成,乙黨的支持者佔四成,最後選出的結果是「甲黨得六席,乙黨得四席」,會是頗為合理的結果。
但是,如果有兩名甲黨議員死掉了,要補選的時候,也是用這個制度呢?那就是以同樣的選民數量,去選兩席,根據這樣的制度,一席的門檻就可能就變成了十餘萬票,根據上次選舉結果幾乎可以肯定,甲黨和乙黨,會在補選中各得一席。選完該區的議席分佈,就變成了「甲黨得五席,乙黨得五席」,甲黨損失一席。因為補選多少席,也只是按照比例去取得議席。
基本上就是把上次的選舉結果,以更少的議席投射一次。
這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對於之前投了那兩個議員的選民來說,他上次選舉的一票因為議員身亡而作廢,而再投的時候,卻因為混入了本來沒份投這兩個議員的選民,特別是其他政黨的選民而稀釋掉。而如果只有一名議員死亡呢?那就變成了DeFacto的單議席單票制,贏者全拿。
這產生一個很詭異的情況,假設有甲、乙黨,兩黨的選票分別是六比四。一旦失去一名乙黨議員,則甲黨會從乙黨奪去一席;一旦失去兩名甲黨議員,則乙黨會從甲黨奪去一席。也就是說,決定選舉結果的,根本就是誰失去多少個議員。
回到現實,今天香港有六名議員被取消資格後,正正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在這樣的制度下,一旦被取消資格的議員,全部都不是親北京勢力的議員,親北京勢力在選舉中,應該就能夠從其他勢力中,取得一席兩席,而在地方選舉議會裡,原本親北京的是16席對19席。剛好保住否決權。親中派如果在兩區,各取得1席,那就會變成18席對17席,否決權就被逆轉,而達致完全執政。
至於以各種技術手段拖延選舉,去使一區一次補選兩席,變成分兩次選一席,這可行嗎?這不會抒緩這方面的問題,因為產生兩次補選的時間,那些非親中派議席也是懸空,議會裡票數還是親中派壓倒性。這很可能也是政府以各種行政手段取消議員資格背後的目標,就是製造一種技術犯規,去使預算和法例能夠順利通過。
長遠來說,這個漏洞一旦被濫用,就會產生很荒誕的結果。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如果某區的議員一個個的死亡,而一次次的補選,最後的結果就是該區最大選票的黨,會取得他們遺下的所有議席,因為每次投票都會有相近的結果。失去議員的政黨會有很大的損失,因此,這很可能變相鼓勵了以各種有問題手段除去議員。
【熱門點閱推薦】
●《大家論壇》印度視角:印度經濟要快速成長需向中國學習
●【走進羅興亞人現場】觀光海灘、泥土路與難民營:柯克斯巴札爾《影片》
【延伸閱讀】
●《香港革新論》:中央集權衍生獨立思潮 ── 加泰隆尼亞對香港的啟示
●梁頌恆、游蕙禎終極上訴被拒 確失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
●「宣誓態度不莊重」 香港立法會4議員遭撤銷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