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報》記者李濠仲、羅佳蓉搭上飛機,飛往孟加拉東南部的小城「柯克斯巴札爾」(Cox's Bazar),深入難民營,用文字、用影片記錄羅興亞人的痛苦與不堪,這次,他們傳回一張張照片,讓讀者更貼近難民的臉孔。
他叫羅希,今年70多歲,算是最新一波抵達的難民,在孟加拉軍方開始協助搭蓋營帳前,他每天都和太太睡在難民區路邊。他是現場少數手上掛著金錶的人,意味今天之前他的日子應該過得還不錯。如今支撐他的,一是他秀給我們看,經過護貝的一張文件,他說這是當年緬甸政府承認他們是緬甸人的證據;二是他說自己有個兒子在美國,應該會想辦法去找他。天知道。
畫面中一家人共六口,蹲坐在地上的男子是幾名老弱婦孺中唯一的壯丁,但他是個瞎子。
難民區環境之惡劣,還需要多說嗎?這兩名羅興亞人正在替大家挖糞坑,坑口就和大家居住的營帳比鄰,那倒沒什麼關係,反正一旦淒慘至極,人類的視覺和嗅覺都會麻痺的。
孟加拉生育率平均為1個媽媽會生兩個孩子。過去一個多月來,難民區每天平均會多1600個12歲以下的小孩。這些孩子雖然是羅興亞人將來未知的希望,卻是眼前現實沉重的負擔。今天難民營裡加計孕婦、哺乳中的婦女和小孩已超過6萬人。
上圖是難民營整修前,對照下圖的整修後......
有差嗎?
難民營最缺的是食物和水,以及醫療用品。
最不缺的是難民,再一個都嫌多。
已有幾處難民營裡的難民,因為
耐不住苦悶和飢餓,跑到營區外的小村莊另謀生路。但這是一個能滿足他們想望的生活環境嗎?(柯克斯巴札爾郡)
我們誤會了,他們是孟加拉小孩,不是羅興亞小孩。那天,我們的翻譯大發慈悲,自掏腰包送食物給難民區的婦孺,結果有個髒兮兮、瘦巴巴的小孩也跑過來討食物,隔壁司機一看大叫:
嘿 ,他是孟加拉小孩啦,不要給他。.....到現在我們還不清楚要怎麼解讀眼前這一幕。
進入柯克斯巴札爾市區的主要幹道,沿途都有軍方設置的檢查哨,他們會盤查打算進城的車輛,
確認沒有「偷渡」羅興亞難民。(上圖)/隔海遙望緬甸的碼頭,現在也有軍人看守,他們會勸阻媒體不要以長鏡頭拍攝對岸(下圖)。
儘管軍方有設檢查哨,但已有不少羅興亞人流散到市區。
一名羅興亞母親抱著小孩,在柯克斯巴札爾一間五星級飯店外行乞,遭到警衛驅趕。
一名羅興亞小孩自己跑到難民營外的小村落
向人乞食。
每每這些印著不同國際組織,以謀求人類福祉為目的的車輛頻繁穿梭在某一區域時,對當地來說
並非是一種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