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福利好的國家,並非就是企業競爭力弱的國家。(湯森路透)
台灣勞資爭議始終不斷,一路從馬英九政府推延至蔡英文政府。原以為態度明確的民進黨,數月來則在勞工休假方式的角力中,陷入勞資立場的兩難。不過,我們實已不難看出,勞團抗爭的音量聽起來好像很宏亮,但在資方長期獨大的台灣,企業老闆們倔強的程度,才是幾至難以矯正的一方。
1990年代以前,台灣的經濟基礎主要奠基於勞力密集的產業,當時對勞動技能的要求不高,但多數人都很拚命,那是全國上班族星期六還要上半天班的時代。90年代後期開始,長期扮演國際分工下游的台灣製造業,開始大呼產業升級,紛紛朝資本和技術密集調整。隨之而來的嚴肅課題,就是基礎勞力需求下降,造成就業機會緊縮。
為因應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台灣當時採用了低租稅負擔(降低企業成本),以及富有彈性的勞工法令制度,做為保障勞工工作權利的方式之一。在工業經濟漸次轉型為服務業經濟時,台灣確實因為高度彈性化的勞動條件,留住了不少市場職缺。
但所謂的「高度彈性化」勞動市場,包括彈性工時、浮動上下班時間、非固定休假班表,卻因資方長期以來並未隨之轉型的經營態度,變成一套僵固的作業模式。台灣企業,無論是號稱科技業還是服務業,多數都已陷入高工時、責任制、少休假的循環而難以好轉。美國國務院數月前便在它例行公布的全球人權報告中,特別點名台灣勞工普遍工時過長的現象,且指有半數以上台灣員工即便超時工作,卻又領不到加班費。
於此之際,幾位台灣工商界領袖,卻以強制給予勞工「周休二日」或增加特休假,將徒增企業成本,反不利勞工工作權為由,要政府收回成命,進而出現了「一例一休」的妥協辦法。這確實是在呼應彈性化勞動市場有助保障就業機會的論調。
但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財信文化董事長謝金河跟進強調,「若勞動部執意把過去勞資雙方恊商的彈性拿掉了,通過『二例』(強制周休二日),恐怕窮苦人家想翻身機會都沒有。」還說,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因為全民打拼的彈性,現在林全要勞工多休息,「不小心就會變成永遠休息」。
意即,現行許多勞工為了多增加收入,寧可放棄休假,上班賺取加班費,如果勞動部強行要求企業遵循「二例」的規定,將使得那些想上班、多賺點錢的勞工因而減少收入。問題是,窮苦人家難有翻身機會的原因,根源在「低薪」,每周多上一天班,每月多賺數千元,就能助其翻身?其謬論,實則反映了資方得了便宜還賣乖。
台灣資方結構性地造成勞工必須犧牲休假,充其量只是顧及企業經營成本,什麼時候真的考慮要協助員工翻身。且如此一來,不就是把台灣企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歸結於雇用員工有沒有拚命加班工作?從而迴避掉了老闆們的治理邏輯,究竟符不符合現代化的經營模式。
企業經營階層的短視,看不到「休息」和受雇者身心狀態理所當然的關聯性,習於搾取人力的立即效應,便很容易忽略健康的工作環境能為公司能帶來多少正面回饋。至於大老闆們的家務瑣事、親職工作多有他人代勞,因而自然也無視員工下班返家後的「家庭角色」。
先進國家保障勞工權益,其出發點並非鼓勵人好逸惡勞,勞工福利最好的國家,從來都不會是人民最懶惰的國家。數十年過去,台灣老闆還以「休假太多會丟掉工作」當威脅,純粹印證了他們只想撈光這一代人血汗的心態,否則,員工罷工他們有意見,周休二日他們也有意見,加薪則不可能,通通都會影響企業發展,損及勞工工作權,那麼,另外廣徵富人稅,且大方上繳,不再施以技術性節稅,和眾人一起共體時艱,如何?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