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對台的「政治類固醇」效應

張宇韶 2017年10月02日 13:30:00
在北京眼中,對於台獨的從嚴認定、網路的謠言散佈以及紅統團體的分進合擊,似乎在短期內達到「政治類固醇」的效應。(攝影:李昆翰)

在北京眼中,對於台獨的從嚴認定、網路的謠言散佈以及紅統團體的分進合擊,似乎在短期內達到「政治類固醇」的效應。(攝影:李昆翰)

研究中共政治的理解,「區別對待、和戰兩手、軟硬兼施」是中共進行統戰的基本內容。其中「區別對待」應是其中的關鍵,因為認清敵友不僅是中共政治鬥爭的認識前提,更是進行矛盾分化的實際作為。

 

區別對待  和戰兩手

 

直言之,搞階級鬥爭時若搞不清敵友關係必然犯了政治上的錯誤:如果把朋友當敵人,甚至把明天的敵人當作今天的對手,就是認識上「左」的盲動躁進錯誤;反言之如果把敵人當朋友或是讓今天的敵人有喘息的機會,那麼就是犯了立場上「右」的保守投降錯誤。在左右之間,中共自然是廣大的「人民代表者」,也象徵作為務實現實主義的態度。

 

中共的務實性格也反應在對台政策的作為中,在不同時期中共統戰的對象與標的都會進行調整,由「江八點」到「胡四點」(或胡六點),從「寄希望台灣當局」到「寄希望台灣人民」都是對台務實或是軟的一手的象徵。

 

然而這種務實的作風已經不再復返,特別是北京片面認識蔡英文上台後不會接受「九二共識」(包括兩岸同屬一中)的態度,以及解讀台灣去中國化政策或各類台獨運動正在如火如荼般上演後,對台政策的左倾立場日益鮮明。除了習近平先前「地動山搖」的喊話外,傳統對台文攻武嚇的陸續出台,其目的就是透過心理的威懾、外交的封鎖以及經濟的絞鎖,讓綠營支持者內心有感從而對民進黨施壓,迫其在兩岸論述上調整既有立場。

 

涉台系統為使其策略奏效,除了傳統的統戰作為外,更藉由各種「滲透與分化」的政治操作作為配套,希冀利用台灣藍綠與兩岸社會的矛盾關係,不斷介入台灣的政治運作與社會衝突,使其對立逐次升高;一方面撕裂台灣民主政治的信任基礎,同時讓兩岸民族主義與民粹勢力直接對撞,在台灣混亂的政經秩序中營造對北京有利處理獲解決台灣問題的環境。

 

中南海似乎已經揚棄過去「把朋友作寬,把敵人放宰」的彈性思維。(攝影:陳品佑)

 

緊縮建設性模糊空間

 

首先就對台的敵友界定來看,中南海似乎已經揚棄過去「把朋友作寬,把敵人放窄」的彈性思維,這個現象隨著習近平全面掌權以及民進黨執政之後更為明顯。其作法除了揚棄胡錦濤以來對台政策「寄希望台灣人民」與「對台讓利」軟的一手,而是以「非友即敵」的二元論上升政治矛盾關係。一方面將兩岸過去存在的建設性模糊的空間給緊縮,取而代之的是洪秀柱的「一中同表」或「和平政綱」的親北京立場,同時將各類與北京立場相左的政治論述、群體、價值主張、政策作為、政治行動都冠以「文化台獨」、「課綱台獨」、「經濟台獨」、「公民台獨」的帽子,即使是吳敦義所高舉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成了「華獨」的內容。

 

這種政治定性構成了某種心裡的威懾與暗示,態度強硬,立場很左:「台灣人應該自行選擇未來在兩岸的態度與立場,必須各種台獨勢力劃清界線」。

 

資助紅統  製造寒蟬

 

其次是散播各種網路謠言與假消息。即便兩岸經貿交流日益頻繁,但是仍有其訊息不對稱的限制,若再加上新媒體的傳遞散與網路社群「藍者藍、綠者綠」同溫勢層效應,更有助於政治的激化與對立。在這個趨勢下,北京遂透過聊天機器人與其扶持的網站對不同網路社群散發中國崛起的時代意義、民進黨執政貪腐的真相、國民黨高層內幕....藉此挑起藍綠群組或兩岸族群之間的情緒與神經末梢。

 

最後是暗助各類型的紅統團體,使其在台灣社會扮演代理發聲或製造流血衝突 的角色。前者應是在特定節日舉行具有圖騰效應的政治活動,經由播放中共國歌 或旗海飄揚的畫面,建構兩岸即將統一的印象;後者則是暴力反制各類具有反中性質活動,試圖模糊這些社會運動的訴求並達到寒蟬效應。這在日前台大演唱會衝突事件與十一慶祝中共國慶遊行中都找到了解釋。

 

在北京眼中,對於台獨的從嚴認定、網路的謠言散佈以及紅統團體的分進合擊,似乎在短期內達到「政治類固醇」的效應,畢竟在國民黨欲振乏力的困境下,除了與柯文哲維繫政治曖昧關係外,難以撼動民進黨的政治基礎。然而這種短線甚是激進的冒險主義作為,其所產生的副作用實在不言而喻,為了達成某種吹口哨或政治正確的目標,將兩岸人民的良性互動崩壞在這種廉價的暴力動員上,豈是一個大國應有的態度?這種統一進程及其手段,又豈能為台灣民眾所接受?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關鍵字: 統戰 紅統 台獨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