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呂大樂這天,我們和他約在永康街的咖啡廳,街上人潮紛至沓來,擦肩而過行人群夾雜日本、香港、韓國、中國口音,在這觀光味道過激的街道裡,恍恍惚惚的,突然有種置身香港的錯覺。
台灣的天空,有我年輕的笑容
訪談結束,我們請呂大樂到街頭拍幾張外景照,閒談時才發現原來早在他國中時就來過台灣了,「那是1972年,我父親被外派到台灣工作的第三年」。
呂大樂父親那時在桃園一家香港人投資的皮件加工廠當廠長,「當年搭飛機好貴啊,可能有幫工廠賺到錢,公司補助我父親『可以帶老婆、小孩過來看看』,還記得去台中玩了一個多禮拜」。
made in china有點敏感
1972年,戒嚴時期哪,香港過來台灣有受到刁難嗎?呂大樂聊富趣味的回憶,「可以感覺氣氛還很緊張,台灣街頭四處可見『反攻大陸、毋忘在莒』」,他打趣說,從香港搭機來台前還會「自我審查」,「當時香港已經好多衣服從中國進口,來台灣前,我們會自己先把衣服後面『made in china』的吊牌標籤剪掉,就怕一不小心被人誤會」。
轉瞬40年
一個眨眼,40多年過去,台灣、香港、中國三地的命運轉盤仍未定格終點,矗立永康街頭抬頭看看天空,陰陰的,似乎也像為呂大樂憂心香港未來的神情點綴。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昆翰 影音:林育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