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王平認為,民粹法律、冗長環評與過於保守的對中政策,是影響台灣未來經濟的三隻「經濟黑手」。(圖片取自中研院官網)
中央研究院5日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指出,最近10年經濟成長率減速過快,台灣經濟平均成長率已降至3.82%,低於韓國、新加坡等其他亞洲國家,薪資年成長率驟降至僅剩1%,而國民所得也相對較低,因此勞工普遍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完全無感。
《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除了分析現今重要產業的局勢現況,也認為經濟正面臨關鍵的轉折點,政府須著手處理法律、環境評估與對中政策過於保守等三大隱憂,否則台灣未來十年恐落入「中所得陷阱」國家。
中研院院士王平指出,台灣現行法律限制過多,並非以產業發展為考量,缺乏彈性,且容易訴諸民粹。而嚴格的環評法規時程冗長繁複,影響企業發展及投資設廠意願。此外,對中國的政策過於保守,也是不利台灣長遠經濟發展的隱憂之一,王平表示,人才是台灣的優勢所在,政府不應因兩岸政治情勢而害怕與中國競爭,反而應該歡迎競爭。
王平認為,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正面臨法律、環評及對中政策過於保守等三隻「經濟黑手」的阻礙,政府若不設法解決,未來十年台灣恐將落入「中所得陷阱 註更多"指的是一國經濟高速成長、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準後,開始面臨勞動成本上漲、金融體系及制度法規落後、高階技術人力不足、政府效能不彰等等問題。在原先成長優勢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又欠缺新的成長動能,導致生產成本無法與低工資的後進經濟體競爭,而高端產業的創新研發能力又不如其他先進經濟體,形同落入經濟成長停滯的窘境。"~」國家。
中研院院士王平表示,台灣和南韓皆屬中高所得國家,中國與印度則處於中低所得階段,依長遠經濟情勢預測,南韓將順利晉升高所得國家,而台灣恐怕仍舉步維艱。王平認為,政府若如果不奮發圖強,未來中國、印度或其他歐洲國家都將超越台灣。
中研院建言,台灣目前正迎接經濟成長轉型、提振投資及帶動全民薪資成長等三大挑戰,而政府主導產業轉型的方針,應聚焦於「強化新創產業動能」與「強化產業軟技能」兩大方向。
該政策建議書進一步分析台灣重要產業的局勢現況。半導體產業方面,IC設計前有強敵美國,後有追兵中國的併購與挖角,晶圓代工台灣仍穩居龍頭,規模大幅領先中國中芯國際十倍以上,但前瞻性的製程開發,台灣仍亟待設備材料的創新奧援。
面板產業方面,台灣的面板大廠對下一個世代技術的研發與產線投資仍然不足,面對國際競爭,台灣應思考產品差異化的長期佈局拓展,跨入垂直應用領域,提高現有產能之附加價值,但總體而言,台灣面板廠經營谷底已過,曙光即將出現。
綠能產業(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方面,電業需求誘因依舊不足,在技術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應尋求國際合作以縮短學習曲線,或是務實地規劃長遠的替代方案。
金融業方面,中研院呼籲政府重視金融科技(FinTech)及群眾集資(Crowd-Funding)等新興科技模式的崛起,且可借鏡美國的處理方式,鬆綁主管機關的法規限制,鼓勵新創產業的創新發展。此外,因應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中研院也呼籲政府正視年金改革的急迫性。
機械產業方面,台灣的自動化及機器人產業已形成具規模的產業鏈,但部分精密零件仍需仰賴進口。中研院建議政府應針對機械產業規劃產業升級、發展新興次產業,並強化人才培育。
石化中上游產業方面,中研院則建議政府調整釐清石化產業定位,強力介入石化安檢,建構循環工業示範區,針對上游產業進行多元化佈局策略,並積極投資於生產技術的提升。(莊承憲/綜合報導)
【熱門點閱推薦】
●《大家論壇》孤狼視角:無差別攻擊犯的異想世界──不留戀於世
●【圖解影片】加泰隆尼亞力求獨立 西班牙擋不住的經濟危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