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驛淵觀點:換位置能不能換腦袋?

黃驛淵 2016年08月21日 07:00:00
對柯文哲來說,「換位換腦」顯然是從政之必然且必要。(攝影:葉信菉)

對柯文哲來說,「換位換腦」顯然是從政之必然且必要。(攝影:葉信菉)

「換位置、換腦袋」這句話,常被拿來形容政治人物職位改變後的表現;但在用法上,卻有正反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意。

 

台北市長柯文哲近日便這樣自我告白:「現在發現真的『換位置就要換腦袋』,要按照職務去調整,我連嘴巴都換掉了!」在他看來,「換位換腦」顯然是從政之必然且必要。

 

但若以政黨政治的角度看,「換位換腦」更常用來檢視執政者是否背離承諾。

 

政黨政治的精神是,政黨在野時提出政見及主張,一旦經由民主選舉當選、成了執政黨,那就代表獲得人民授權,必須負責任地落實政見。

 

以周休二日議題為例,主張「一例一休」的蔡英文政府遭批換位置、換腦袋,難道不是因為她在選舉期間親口承諾的那句:「我們堅持的是『實質』的周休二日」?儘管「實質」兩字如何定義見仁見智,但只要進一步回顧民進黨在野時,那些曾白紙黑字連署支持過「兩例」提案的民進黨立委名單,究竟是人民要得太多?還是執政黨的腦袋換得太快?答案已很清楚。

 

政治,當然是妥協的藝術。社會由不同的身分、職業、階級組成,公共政策的制定,註定了不可能關在真空室裡只談理念,而是一場真真實實、資源與利益分配的角力。但誠如蔡英文總統所言:「做為國家的領導人,我的工作不是輪流討好誰。」妥協的藝術,若不是建立在政黨政治原則以及具有一致性的核心價值上,那何嘗不是另一種討好?

 

因此,換位能不能換腦?答案當然可以,但真正的關鍵在於為什麼換?如何換?結果又換成了什麼樣的腦?若連講過的話、簽過的字都可以換,那還有什麼不能妥協、不能換?還是選舉時拼命開支票討好這群人,等到當選後再妥協跳票、討好另一群人?


從在野到執政,民進黨換了位,如今想要換換論述、溝通方式沒人有意見,但不管做事的腦袋怎麼換,不能連核心價值及政策承諾都給換掉了。

 

※作者為本報記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