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度過一段青年時光的梁家河,已經變成了一個旅遊景點。(湯森路透)
中國梁家河——第一次疲憊地走進這個村莊時,習近平還是一個冷漠、困惑的少年。近50年後,每天都有許多政治朝聖者到此重溫他的足跡。
他們走的那條路行人不斷。設計這條路的目的,是為了展示青年時代的習近平,在這個位於中國貧瘠西北地區的貧困村莊度過的7年之間,是如何塑造了他的鐵腕風格,以統治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遊客們望向習近平參與挖掘的一口井的井底;讚嘆習近平修築的一座把糞肥變成沼氣,可供作飯和照明使用的沼氣池;在一個窯洞外面坐下來聆聽鼓舞人心的導覽,習近平曾在這裡躲避毛澤東發起的文化大革命的動亂。
帶領官員導覽的導遊說:「第一次到梁家河的時候,他還沒有做好吃苦的準備」。在毛毛細雨中,官員們聽得專心致志。梁家河村精心保存的建築和文物,以及導遊所傳遞的訊息是,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已經為日後走上領導崗位做好了準備。
把領導人的故居變成場景,用來宣傳其政治的創世神話在中國早有受人崇敬的先例。在60年代,毛澤東的出生地韶山就是高呼口號的紅衛兵的聖地,他們把這位現代中國的創建者視為近乎神一般的人物。
對梁家河的崇拜,遠不及毛澤東引發的狂熱個人崇拜。即便如此,習近平也因為把自己的經歷變成了崇拜和熱情的對象而引人注目。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江澤民均沒能兜售類似這樣的戲劇性故事,在一個光線昏暗、滿是跳蚤的窯洞裡的成長歷練。
但不僅如此,習近平的故事象徵著他想在中國恢復的威權主義價值觀——它是對共產主義的復興運動和淳樸的、植根於經過美化的中國古代歷史的民族主義所做的「紅色—棕色」融合。秉持自由主義思想的中國中產階級對這種意識型態感到憤怒。但其他人,包括農民和藍領工人,卻對習近平的愛國自豪感和樸素民粹主義呼籲大為認同
諮詢公司策緯(Trivium China)政治分析師兼聯合創始人羅傑(Trey McArver)說:「習(近平)的履歷完美。他是革命之子,卻不是特權之子。習的故事明確表達了:他不但是地地道道的共產主義者,他也了解普羅大眾。」
這個故事情節,在同樣是被毛澤東送去農村的近1800萬中國人中引起了很多共鳴。那場大運動旨在讓城市年輕人接受在中國人口中占多數的農民的質樸美德再教育,同時也是為了緩和紅衛兵的狂熱。所謂的知青一代現在掌控著共產黨,包括其最高權力機構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4個席位。
這一代人說,習近平和他們不僅有著相同的經歷,還有著同樣的節儉和不屈不撓的價值觀。他們說,這些已經在中國年輕人,特別是在北京等大城市、在中國經濟起飛之後長大的年輕人身上消失了。
曾在梁家河附近下放、66歲的夏寶慶說道:「沒插隊的北京人,在吃苦這件事上,就遠遠不如我們當年那些人。習主席身上當然也有一些相似的特質。他提倡節儉,不浪費,潔身自律。」
梁家河成為熱門旅遊景點一事,證實了習近平把自己推向中國政壇中心的速度。他準備在18日的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九大)上鞏固自己的權力。趕在會議召開之前,黨報和新書《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已經在做官方立場的政治宣傳——習近平是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以及因為在梁家河度過的歲月而與普通百姓關係密切。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研究文革一代的教授楊國斌表示:「在苦難中尋找意義永遠都會是一個好故事。這就是一個例子。跟毛澤東一樣,習來自人民,因此未來的傳奇故事可能也是這個走向。」
但即便有虔敬的官方傳記,習在鞏固權力的道路上能走多遠仍是未知數。
雖然習近平預計會利用這次大會,讓更多支持自己的人進入黨高層,但他也可能會遭遇激烈反對,尤其是若他不顧自己的最高盟友、反腐運動負責人王岐山已到慣例退休年齡,還試圖將其留任的話。
不過中國近代歷史上沒有哪位領導人像64歲的習近平這樣,把這麼多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上。此外自毛澤東之後,再沒有哪位領導人像習一樣,為維護領導權上而將個人傳記利用到這種程度。
牛津大學中國政治學教授藍夢林(Patricia Thornton)分析:「存在這種巨大轉變,他的領導風格也個人主義得多。」
就像韶山之於毛澤東一樣,梁家河因為習近平官方傳記而變得赫赫有名。1969年初,當剛滿15歲的習近平和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年輕人一起,被毛澤東送到鄉下時,梁家河村的360名村民住在乾燥的黃土高坡上的窯洞裡,靠塵土飛揚的田地糊口度日。根據目前的敘事,習近平在當時窮困的梁家河村表現出了最早的偉人跡象,當上了村裡的黨支部書記。
「梁家河農村插隊勞動磨練學習的經歷,是近平思想、覺悟、感情的出發點。」另一名被送去梁家河村勞動的北京學生雷平生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說道。在十九大即將召開之際,這本書得到官方媒體的大力宣傳。
如今,官員向位於北京西南大約380英里(約合600公里)處的梁家河蜂擁而去,其中很多人奉命學習領導人習近平的生平。
《人民日報》報導稱,梁家河每天接待約2500人,其中很多人是花3美元(約新台幣91元)搭乘小巴前往的(在村裡的派出所登記後,我才獲准在保安陪同下四處參觀,那名保安還小聲地讓村民什麼都別說)。
遊客可看到精心噴繪的中國近代史。有關習近平在這裡度過的歲月,對於當初把習近平和其他知青趕往如梁家河這般農村的文化大革命之殘忍,則語焉不詳。習近平要求尊敬毛澤東,並禁止歷史專家深究飢餓和迫害等可能有損共產黨形象的黑暗面。
「這是一種有選擇的回憶,事關為革命事業做出集體犧牲的榮耀,」同樣曾在毛澤東時代被送去鄉下勞動的丹佛大學(University of Denver)教授趙穗生說。
按照習近平自己在成為國家領導人之前不那麼謹慎的說法,他在梁家河的經歷比這些經過審查的歷史版本所描繪的要更加動盪。
習近平出生於高幹家庭,父親是一名在共產黨掌權後跟隨毛澤東進京的革命家。但1962年,毛澤東和他父親反目,毛在從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讓紅衛兵攻擊那些他曾經的盟友,習近平的家人也成為打擊對象,被迫分離。習近平的一個姐姐在這場浩劫中去世,據傳可能是自殺。
習近平還否認了官方故事中的部分關鍵內容。2004年接受採訪時,他還是默默無名的省級官員,習近平說,對於去梁家河感到高興,因為北京更危險。
「去延安的專列上,全部都哭啊,整個專列上沒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我不走在這兒有命沒命我都不知道了。」他回憶道。
Monday marks the 5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star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 https://t.co/VuYiyXaBaU pic.twitter.com/BSYZpgQYqG
— New York Times World (@nytimesworld) 2016年5月15日
經過三天的火車、卡車和徒步之旅後,習近平和另外14個年輕人抵達梁家河村,這裡的貧窮程度令他們感到震驚。他們還遭遇了成災的跳蚤,導致身上滿是紅腫。習近平說,幾個月後他還是適應不了,於是回到北京。官方敘事忽略了這一段,沒有提及。
他最後又回到梁家河,一直待到1975年文化大革命快結束時,獲准去北京上大學。根據前述新書,習近平在準備離開梁家河去上大學時說,「梁家河給我的一切,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作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