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能政策支持 新日光、昱晶、昇陽組大聯盟對抗陸廠

今周刊 林宏文 2017年10月16日 17:33:00

包括新日光、昱晶、昇陽光電等三家公司,決議合併為聯合再生能源公司,新公司將再加入政府基金入股45億元,未來股本達210億元,並以電池、模組、系統及電廠等垂直整合的模式打進國際市場。

 

這是國內太陽能產業至今最大規模的合併案,到底影響與衝擊會如何,以及未來如何打造會贏的商業模式,值得進一步探討分析。

首先,在產業整併的大潮中,不論DRAM、LED及面板等,早就已愈併愈大,但為何太陽能的整併似乎不很積極,這個合併案感覺上應該發生在兩年前,為何今天才宣布?

其實,仔細分析太陽能產業結構,就很清楚原因何在。過去中國大陸政府以政策與資金支持,而且社會主義只強調就業率,獲利與否不是重點,很多公司甚至賠錢還繼續擴充,因此產業中充斥著舊公司倒閉,但新公司又不斷出現,產業秩序一直無法建立。

也因這種瘋狂擴充,目前中國企業在太陽能產業市占高達七至八成,是很少數由大陸廠商占主導地位的行業。

此外,一個健康的產業,通常前五大廠市占合計會達到八成,但太陽能電池業前五大市占加起來不到三成,關鍵原因就在於大陸業者前仆後繼的搶進。以台灣企業為例,2014年以前,包括茂迪、新日光及昱晶,產能都曾排到全球前十大,但三年來大陸業者持續擴充,目前僅剩茂迪還在前十大。

況且,過去台灣太陽能公司以電池為主,不僅只能做代工,甚至還是別人備胎的代工廠,換句話說,產能過剩時不會來下單,只有在缺貨時才找上門,這是一種註定會輸的商業模式。因此,在一個持續殺價且無法獲利的行業中,就算規模擴大也不見得有利,因此讓許多企業對合併不積極,規模愈大只會賠愈多。

但是,為何此次三家公司會選擇合併?答案應該也很清楚,由於業界都對突破困境已有共識,而此次新日光董事長洪傳獻先與政府溝通,取得綠能政策的支持機會,除了以內需每年2GW做為企業出海口,也允諾新公司做技術提升並朝國際發展,這是此次合併案得以成立的契機。(閱讀全文...https://goo.gl/tnoUaQ

 

【延伸閱讀】

●太陽能電池廠「三合一」 新日光洪傳獻任董座

●《大家論壇》: 伊朗若重啟核武 全球三流獨裁者恐跟進

 

關鍵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