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是香港的商業與經濟中心,許多國際知名品牌也在此設立旗艦級專賣店(圖片:人妻卡小姐)
香港的貧富懸殊不只冠亞洲,也是全球先進地區之首!而港府公布顯示貧富差距的數據,也很直接地就把統計數字下的個人、家庭戶、區域等歸類成兩種:「最富」和「最窮」,對於這麼直接、好似理所當然地就用「富」與「窮」的字眼,就把人與人的生活環境給簡單的二分法 ( 這裡不探討造成懸殊的原因,或港府的數據是否能全面反映現實而不被挑戰 ),是我覺得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要說這是個貧富標籤化的城市也不為過。
甚至,「在哪棟大樓上班?」也會被貼標籤。曾經看過一篇網路文章,直指在中環的白領上班族是連在哪棟大樓辦公,都能被歸類成不同階級,是同為其他在中環工作的白領是否將你看上眼、願意與你做朋友的基本條件之一。
一般認為能在中環工作的白領有一定的教育程度、語言能力和收入水平,若辦公室是位處於中環的核心地段,甚至是地標等級的大樓,這類辦公大樓租金高不說,圍繞周圍的商店都是國際名牌,能進駐在地標等級的大樓裡面的,幾乎都是金融相關的外資企業,而坐在裡面上班的人根本是位列最高等級的人生勝利組!
當時看完只當成是貧富懸殊下的八卦、酸言酸語,笑笑即過。直到最近深受皮膚病困擾,開始頻繁在中環出沒,才有機會體驗到該篇提及的「中環式勢利眼」……
求診的皮膚專科診所位於中環某棟高級辦公大樓內,電梯大堂雖不到富麗堂皇,但裝潢也有一定水準,還有專門為來客按電梯的服務人員,大樓內掛牌營業的幾乎是一般認為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醫師、律師、會計師等高級吸金行業。
至於在香港有多吸金?以我求診的皮膚專科診所來說,若沒有保險,純自費的話,光是看診掛號費就要港幣950 (約台幣3600),還不包括藥品費。在香港,私人診所的收費視各家定價、並無統一標準,而我求診的專科診所還不是收費最高貴的。
收費高,除了服務和專業要是一流,位處高級地區/地段開業的醫師,還必須精通英文。就如同我在中環固定看診的醫師,說得一口流利英文,所以不意外有很多外國病人,也多次見到醫師親自送外國病人到診間外。對於我不諳粵語,每次都用中文和他對話,而他在中文表達並非很能用字的情況下,我們算是還能溝通。
直到最近一次的回診,醫師開始全粵語與我對話,即便在我暗示、明示下,依舊維持著一中一粵的語言,著實讓我感到相當沒有安全感,畢竟皮膚病絕對是種病,而且發起來要人命!
但往往人的求生潛能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為了避免繼續吃力地對話可能造成的溝通誤會,我只好也負起病人當負的責任,配合醫生使用自在的語言,我自動轉為全英文對話。剛剛還對我表現不耐的醫師竟意外地嶄露笑顏,還道歉我不確定的無禮。
其實香港住久了會慢慢習慣他們的「無禮」是種特色文化,所以醫師主動承認無禮,反而搞得我好像該來檢討自己的感受能力,只是這廂太過有禮又兩個嘴角拉到近似半月圓的微笑,著實讓人傻眼。
甚至看完診我也獲得和其他外國病人一樣的「特別關愛」,連用藥注意事項都不用我主動問了!恕我見識淺薄,有哪位剛好看到這篇、或也曾在中環工作過的人,可以幫忙解釋這是否就是所謂的「中環式勢利眼」,或一切只是我的誤會?
我想此例也不適用於香港意見領袖建議的”台灣人赴港可用通關密語「你好,我是台灣人,從台灣來的」,以換取友善態度”,除了醫師非常清楚我來自台灣,所謂的友善態度竟然是從我開口說了英文開始。
再者,這句所謂專屬台灣人的”通關密語”,說出口有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甚至還覺得是種無自信、示弱的表現,所以需要尚方寶劍、免死金牌?況且,我也不想因此被貼上「自我感覺良好」的標籤啊!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