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擬訂定青年保障條款,以民調加權鼓勵年輕人參選議員。不過,黨內人士認為,民調加分對年輕人僅是「贖罪券」,有沒有給予青年適當舞台或資源,才是真正關鍵。(攝影:李昆翰)
搶攻2018年輕選票,國民黨將訂定「青年參政保障」條款,擬針對35歲以下青年、初次參選議員的新人,給予民調加權鼓勵;不僅如此,前總統馬英九及副主席郝龍斌也擬合作籌組聯盟,在台北市共推3至4位青年議員候選人。不過,有黨內人士認為,民調加分對年輕人來說僅是杯水車薪的「贖罪券」,保障效果恐相當有限,國民黨能否足額提名年輕人或新人參選,平時有沒有給予青年適當舞台或資源,才是真正關鍵。
曾經參選過兩次台北市港湖區議員的國民黨立委楊鎮浯辦公室主任黃子哲接受《上報》訪問表示,2010年國民黨縣市議員初選時,也曾仿效民進黨對40歲以下青年民調加權10%的做法,但問題是這些素人青年的民調基期低,就算加了10%也是杯水車薪,對民調成績沒有提升,幾乎沒有什麼「保障」效果。
他指出,到了2014年縣市議員選舉時,國民黨採取強制性保障各縣市議員提名,必須要有一定名額的40歲以下青年。但統計最後提名結果,全國至少有5個縣市以上沒有達標,其中,連江縣、新竹縣市、台東縣40歲以下青年甚至「掛零」,事後黨內也沒檢討,根本就是「玩假的」。
黃子哲表示,明年選舉,國民黨又擬規範35歲以下、從未參加過初選者,就能獲得20%的民調加權。立意雖良善,但仍無法解決新人或年輕人民調基期低的問題,舉例來說,如果年輕人初選民調為5%,加權20%後,其實最後民調也僅有6%,效果不大,宣示意義恐大於實質意義。
因此,他認為,真正重點在於,國民黨平時是否給予青年適當的舞台、資源或訓練,使其獲得一定的政治歷練及或知名度,讓他們到了選舉有戰力,這才是真正的培養或保障。否則,最後如果民調加分只是拿來當國民黨對青年的「贖罪卷」,仍無法讓黨內年輕人才出頭,更難以吸引青年選票支持。
一位曾參選議員失利的黨內年輕人也說,過去在國民黨內,若非政二代或獲得高層關愛眼神、有派系脈絡,想要參選公職簡直難如登天,而以往黨內青年保障規定形同虛設,不僅未足額提名缺乏配套,即使青年通過初選,還常因同黨資深議員顧忌年輕人搶地盤,在責任區、活動參與等不斷地打壓,這些恐怕將來都需要納入青年保障的配套措施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