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正在測試一種新的盈利模式,似乎是到了收割專頁用戶的時候。(湯森路透)
Facebook正在測試一種新的盈利模式:不賣廣告的專頁(Pages)帖文(貼文,完全不會出現在新版的Timeline上,姑且稱之為Prime Timeline。
Facebook的理由是,希望用戶的Prime Timeline上出現多點朋友的帖。讚好過的專頁帖文,只會出現在另一條Timeline。專頁的帖文若果想在用戶的Prime Timeline「自然出現」,只有付費賣廣告一途。
事實上,就是到了收割專頁用戶的時候,脅迫這個業務主義、很多人想上位或做生意的用戶區塊。不給錢,就不派帖。等於一舉取消「專頁」,很多人苦心經營的「專頁」,那些幾萬十萬幾十萬的like,一夕之間就會成為廢紙。
從賺錢的角度看,就算專頁的內容減少一半,卻能增加到兩三成以前不存在的廣告投入,為甚麼不做呢?反正對他們來說,給專頁用戶那麼安樂,歲月那麼靜好,對Facebook這間上市公司有甚麼好處?沒有。
老套的說,Facebook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以及精神狀態。「社交媒體式的精神狀態」,是如此極端:自戀而焦慮、廣博而圍爐、真實而虛偽。越多人留意的人,就越深入它龐大的黑暗。專頁又是將這件事發揮到極致的工具,因為專頁沒有「交友上限」。一個用戶最多只有五千個朋友,但專頁卻可以是十萬,百萬,千萬。香港才700萬人,有一個幾萬十萬的專頁,看來很厲害。例如那個搞性交轉運的師傅,instagram上面有25萬人追蹤,傳媒報道時就說,這個師傅有「25萬信徒」。心一定很雄。
雖然我們都對自己身處的世界隱然有這種知覺:只要演算法一改變,你的25萬個信徒,明天就可以變成一個無意義的數字。因為信徒的Timeline上不再出現這個人。
還有恐怖襲擊一樣的封鎖帳號、禁言,總之,站得越高,跌得越痛。很難想像那些幾十萬過百萬讚好的專頁,究竟會如何面對這些事。機構之外,我們當然也極虛榮,而這虛榮卻單純地建立在別人的慈悲—站在這社交網絡世界背後的 「空中掌權者」、「天空屬靈氣的惡魔」,那就是築構那世界的工程師、IT狗,他們才是真正有權力的人。我們算是甚麼呢?
但我們真的有過幻覺,憧憬過網絡、社會運動,或者政治,去改變世界。這件事在中東也是一樣,人們用網絡去觸發茉莉花革命,無權者也能嘗到一點點權力的滋味。大概我們都是分享著這種幻覺和惡罪,但到了最終,我們都會被提醒自己在這機力機制之下的一無所有。
所謂權力和影響力,只是暫時寄託在某些人手上,但不是永恆,之後可能又會轉到其他人手上。但是我們的性情已經被它改變了,在這個世代留下了巨大的坑洞。諸神的黃昏之後,世界還是會再生,但一定不是本來的樣子。人的心已經不再純真。
Facebook每次「改變政策」,我們都會有一些大小的感想,但因為並不是徹底的,我們很快又會回復舊觀。想像一下到了世界末日的時候,我們才會被迫抽離,發現自己本來的蒼白和消瘦,發現自己擁有很多likes,但是毫無用武之地,聲音可以一點也發不出去。
「社交媒體式的精神狀態」,沒有網絡,我們甚麼都不是。但的確如此。這個時候來臨的時候,我們還能做甚麼?長日將盡。我們畢竟已見過好時光。
※作者為香港青年評論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