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的移動支付高達9萬億美元,是美國人的80倍。(湯森路透)
2012年中國主席習近平上台時,世界上幾乎沒有數字現金。去年,中國的移動支付高達9萬億美元,是美國人的80倍。中國消費者用手機應用支付的數字現金佔了他們購買總額的25%,大約七分之一的人不帶現金。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用紙幣支付的士和餐館帳單變得很困難。
無現金社會的快速崛起,是習近平第一個任期裡中國作為超級科技大國實力爆發的一個生動例證。新時代中國私營部門中的科技巨頭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它們不受管制,可以自由創新,前提是只要和政府的審查機構建立合作。
移動支付系統完全由中國私人公司設計和研發。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太陽能和電動汽車市場,也是第三大的風險投資交易國和機械人增長最快的國家。《MIT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上的一篇文章稱,人工智慧的未來正在中國逐漸成型,並敦促西方複製、不要恐懼這種「革命」。中國比其他任何新興國家都獲得了更多的專利,而且按照現在的速度,明年它的研發經費就會超過美國。
現在,2017年的共產黨大會已經確定了習近平會在接下來五年全面掌權,問題是他如何利用這種勢力來追求中國的最終目標:趕上美國,成為全球領先的經濟超級大國。
答案取決於習近平是否認識到,中國經濟要繼續保持增長,就必須放慢速度。為了匆匆趕上美國,中國一直把增長放在首位,對於一個正在成熟的中等收入國家來說,這是一種非常雄心勃勃的增長。為了實現增長目標,北京一直在為舊時代中國留下的國有企業注入創紀錄的債務。對於新時代的中國和習近平的超級大國野心來說,那些債務是眼下最大的威脅。
舊時代中國的國有經濟仍在該國的經濟產出中佔有約30%的可觀份額。2008年以來,越來越多旨在支撐舊時代中國的貸款流入了股票、房地產等風險較大的投資項目,以及那些浪費嚴重的公共建設項目。雖然在2008年以前,1美元的債務可以刺激1美元的增長,但是近期,4美元的債務才能刺激1美元的增長。
對於美國、歐洲和日本大印鈔票來刺激危機後的復甦,人們已經講了很多,但中國的印鈔量是這三者加起來的兩倍多,貨幣供應量總共增加了16萬億美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從工業轉移到了股票和房地產泡沫中,這種情況令中國投資者感到惶恐。截至2015年,中國投資者每月向國外匯出數十億美元的人民幣。為了阻止資本外逃危機,北京不得不採取新的控制措施。
現在有一大堆急於外逃的資金被困在了中國。外國人對不能自由流動的貨幣無法產生信任,本國人也是如此,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人民幣眼下所佔不到百分之一,美元卻超過60%。北京希望人民幣能成為儲備貨幣,讓中國成為金融超級大國,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為了培養人們對貨幣和金融體系的信任,中國不能注入這麼多債務來達到6.5%這種不切實際的年增長目標。它反映的是,需要什麼樣的增長步伐才能實現2012年黨代會設定的目標——到2020年將經濟規模翻番。當增速降到6.5%以下,當局就會擔心增長放緩會削弱他們的地緣政治目標,然後就會推出更多的債務。如果繼續這麼做,到2020年時中國的GDP可能是會翻番,但債務(不包括金融部門)對GDP的比值將從現在岌岌可危的235%上升到可能會破壞穩定的280%。
習近平可以採取的最重要步驟就是廢除設定增長目標的習慣。要穩定目前的債務水平,中國需要接受不超過5%的增速——就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奇蹟」經濟體之前處於類似發展階段時一樣。設定更高的目標可能就會讓中國陷入債務危機,從而導致中國在多年時間裡脫離增長軌道。
中國保持債務流動的時間比很多人預期的要長,這是因為在很多時候,貸款方和借款方都是國家控制的企業,債務可以從左手騰到右手,就好像在玩三張牌賭一張的把戲。樂觀主義者認為,北京可以無限期地玩這個把戲,因為債務是在國內持有的,但是有朝一日,銀行將會耗盡資金,存款見底。
現在,銀行系統中的貸款總額超過了存款,這是中國現代歷史上的第一次,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貸款可能會是存款的120%。歷史顯示,債務危機到了那種程度,即使像中國這樣,債務資金來自內部而不是外國,這樣的國家也會發生某種金融危機。
舊時代中國的任何危機都有可能蔓延到債務相對較少、富有活力的私營部門中。私營部門目前占經濟產出的70%,但僅占企業總債務的30%。防止新時代中國債務危機蔓延的唯一辦法就是減緩債務流動,這意味著放棄那些基於政治野心而不是經濟邏輯的增長目標。
習近平似乎明白債務的危險。債務問題顛覆了過去很多帝國,包括中國歷史上的多個朝代。他最近質疑官員對GDP增長的迷戀,稱發展不是一個「數字遊戲」,大部分中國人更關心生活質量問題,比如污染。值得注意的是,上週在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裡,習近平沒有提到2020年的增長目標,這意味著可靈活決定是否需要實現這個目標。
但在習近平完全取消增長目標之前,舊時代中國的所有競爭者都會優先實現增長目標,不管它會帶來多少債務。政府為收緊信貸監管而所做的斷斷續續的嘗試,不過是讓債務流向了新的目標,距今最近的是按揭貸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稱,如果更加強調降低債務的增長速度並減少對實現高速增長目標的重視,中國「從長遠來看成為富裕國家」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如果允許中國的經濟進一步放緩,就像之前的經濟奇蹟國家在類似的發展階段所做的那樣,中國經濟達到與美國經濟規模相當所需的時間會更長,而且肯定比中國領導人所希望的時間要長得多。不過,因為讓中國走上了一條通往真正超級大國的漫漫長路而被銘記,好過因為讓中國走上了一條通往危機的捷徑而被記住。
※作者Ruchir Sharma著有《大國的崛起與衰落:後危機時代的力量變化》(The Rise and Fall of Nations: Forces of Change in the Post-Crisis World)一書,是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首席全球策略師、觀點文章作者。
(本文由美國《紐約時報》授權《上報》刊出,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