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芙洛娃(Pavlova con berries@flickr, CC BY 2.0)
比起鹹食,精緻迷人的甜品似乎更能提振精神──尤其是蛋糕。在台灣,許多人也習慣用蛋糕慶祝如生日、紀念日等重要時刻。
然而在各式種類中,依然是經典款才能「征服」甜點菜單和饕客的心。以下14款CNN精選的各國代表蛋糕,你品嘗過哪些呢?
原文意思為「帶我走」的提拉米蘇(Tiramisu),在台灣十分常見。馬斯卡邦(Mascarpone)起司中混合蛋和砂糖,並以泡過咖啡酒的手指餅乾(ladyfinger cookies)層層堆疊出美味,亦有許多人以海綿蛋糕代替增添口感。
成立於1960年的羅馬知名甜點店「Bar Pompi」便以提拉米蘇為主打,CNN甚至評價該店為「羅馬提拉米蘇的唯一選擇」。除經典原味外更推出草莓和開心果口味,不難想見在當地受歡迎的程度。
提拉米蘇(jh_tan84@flickr, CC BY 2.0)
時常能在台灣傳統麵包店發現的「黑森林款」(Black Forest Cake)生日蛋糕,最早源自德國。原文為「Schwarzwälder kirschtorte」,的確也和「kirschwasser」(櫻桃白蘭地)息息相關 ,且用量還不小──正統作法甚至會在櫻桃餡裡加入半杯櫻桃白蘭地。濃郁酒香搭配鮮奶油,被CNN形容為:「每口都像在『吃』雞尾酒。」
關於黑森林蛋糕的創始眾說紛紜,德國知名店家「Café Schäfer」提供其中一種說法:出身19世紀末的Josef Keller,原為Café Ahrend的甜點主廚,於1915年發明第一款黑森林蛋糕。而後因軍旅生涯,Keller在拉多夫采爾(Radolfzell)成立自己的咖啡店,Café Schäfer的創始前身August Schaefer便於1924至1927年間擔任學徒,也接收了Keller贈與他的甜點食譜。至今Café Schäfer由後代Claus Schaefer負責,持續沿用「創始」配方,《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讚譽:「即使發胖也值得。」
切片的黑森林蛋糕(Rocky A.@flickr, CC BY 2.0)
雖然有布朗尼(brownie)和紅絲絨蛋糕(red velvet cake)等勁敵,CNN最終選擇起司蛋糕作為經典代表。
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曾食用類似乳酪蛋糕的甜起司塊,羅馬人也有另一個加入大量蜂蜜和月桂葉的「烘烤」版本,然而跟現在我們熟知的模樣相去甚遠。現代版的起司蛋糕,約要等19世紀晚期才逐漸成形。
成立於1950年代的布魯克林小酒館「Junior's」,近乎為起司蛋糕代名詞,店內甚至流傳著「沒吃過Junior's起司蛋糕就不算活過」的名言,至今深受紐約客和全球起司愛好者喜愛。
Junior's招牌起司蛋糕與各式甜點(翻攝官網)
與綠巨人浩克(Hulk)擁有相近色澤,然而班蘭蛋糕(Pandan Cake)的色彩源自天然的班蘭葉。本質上為戚風(chiffon cake),這款綠色蛋糕備受星馬居民喜愛,其中又以「松園餅之屋」(Pine Garden's Cake)最為經典。除了本店,亦能在新加坡樟宜機場(Changi Airport)辦手禮店BENGAWAN SOLO購入,十分便利。
班蘭蛋糕(suziedepingu@flickr, CC BY 2.0)
熟悉文學──特別是意識流小說的人,看到瑪德蓮(Madeleine)絕對會想起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內的段落:一個寒冷的冬日,主角的母親請人準備熱茶和茶點,他因此品嚐到瑪德蓮的美味,往後進而將之視為童年記憶的連結。然無論是否對文學有研究,都不會否認這款傳統糕點的美味。
雖然每個法國人心中都有偏好的店家,巴黎烘培坊「Blé Sucré」的瑪德蓮被知名美食作者大衛・勒保維茲(David Lebovitz)評為「巴黎最佳瑪德蓮」。當地人也不會直接食用,而是將這個充滿奶油香的甜點浸泡在茶裡再吃,細細享受普魯斯特難以忘懷的感覺。
瑪德蓮蛋糕(Yoshihide Nomura@flickr, CC BY 2.0)
以1896年昆士蘭州(Queensland)總督林明頓爵士(Lord Lamington)命名,這一塊塊小甜點可是澳洲的代表之一。若想品嘗正統的林明頓蛋糕,CNN推薦到墨爾本附近的Candied Bakery,使用覆盆莓醬內餡和巧克力甘納許(chocolate ganache)外衣,再裹上椰子絲,就成為連總督也抵擋不了的美味。
林明頓蛋糕(duncan c@flickr, CC BY 2.0)
雖然CNN將帕芙洛娃( Pavlova)歸類在紐西蘭,多數人也認為這款甜點源自此處,然而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帕芙洛娃事實上來自英、美地區。
1926年,俄國芭蕾名伶安娜・怕芙洛娃(Anna Pavlova)到紐澳巡迴演出,威靈頓當地主廚便做出以她為名的甜點,且直到1929年紐西蘭才出現第一份帕芙洛娃食譜。然早在1911年,就有草莓怕芙洛娃食譜,當時甚至蔚為風行。不過提出相關考據的研究員也坦承:「沒有地區像紐、澳兩地這麼熱愛帕芙洛娃。」
以烤過的蛋白霜和鮮奶油為主體,再鋪上喜愛的水果,一口咬下,濕潤的鮮奶油配上蛋白霜酥脆口感,加上中央宛如棉花糖的輕柔內餡,豐富層次難以忘懷。
莓果帕芙洛娃(Katie Wardrobe@flick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