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大醫學院教授認為,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左)涉入浩鼎案、醫學院出身的楊泮池(右)涉入論文造假案,使生醫領域聲望直落,恐為本次台大校長遴選未出現醫學院代表的原因之一。(合成畫面/李隆揆、葉信菉攝)
台大做為高教領頭羊,其新任校長遴選皆受到媒體、輿論關注,但遴選制度到底如何才公平,爭論也是反覆上演。隨著楊泮池下台,新任校長需在2018年1月上任,不過台大校長遴選仍難脫「小圈圈」選舉的代議制度,也有人呼籲,是否思考讓高教校長遴選,真正「直選」、「開放」,讓更多有識之士願意競爭。
近日國立陽明大學被指稱遴選黑箱,其遴選校長資格與規定不符,甚至監察院將介入調查。台灣高教校長遴選制度,難脫「官派」、「小圈圈」等印象,尤其擔任過校內副校長、院長、主任等職位,經過遴選後直升校長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次台大新任校長的候選名單中,高達8人競爭,並出現2個歷史學者的新亮點,讓人期待是否繼傅斯年之後,台大再產生一位「人文校長」。這次選舉,也是自1993年台大民選校長以來,首次沒有任何醫學院的人選角逐,一位台大醫學院教授認為,近年來生醫界的中研院翁啟惠浩鼎一案、醫學院的楊泮池論文造假糾紛等等,相關領域聲望直直落,不少「換文人做做看」的聲音開始出現。
該教授指出,雖然競爭激烈,但這些人文背景的候選人,若沒有在遴選委員中耕耘,獲得委員支持,也是枉然一場。這次遴選委員會的名單組成仍與過去的感覺雷同,多半具有理工、醫學的背景,更有老面孔。「理工背景更吃香,文人要整合會很困難。」在台灣「重理工、輕文人」的潮流中,結果很快就可以猜中。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21名成員其中有3位是教育部官派指定,其餘18位則由校友總會代表、行政會議代表、社會公正人士等組成。但這次校長遴選,新增一個規則,每位校長候選人需先在第一輪投票通過171位校務會議代表的票選,若通過其中55票,才能再進到第二輪投票,並交由遴選委員投票、選出校長。
但遴選委員當中,如校友總會代表陳維昭幾乎是老面孔,連續三屆擔任遴選委員;社會公正人士代表也有模糊空間,誰才是有資格的「公正」?遴選出來的人選是否各自代表著不同派系角力?
就有資深頂大教授直言,台大貴為高教領頭羊,何必再搞「小圈圈」的代議選舉,也該試著思考「全校普選」的做法,或是想辦法讓國際大師級學者也能進來角逐,若非得經過校務會議代表以及遴選委員,那憑藉著「在地優勢」,外來人才如何進到台大管理階層?
也有生醫學界教授坦言,她並不十分關心誰是台大校長,每位教授都是忙著做研究、想計畫、帶實驗,校長遴選與他們的關係太遙遠;現行制度下,一般教授、老師對選舉並無影響力,自然也不會有意見,「任何制度都有人為操作空間,但可以去設計一套把人為私慾降到最低的制度,」避免學閥壟斷的現象,這樣大家對領導人才會有期望。
台大森林系教授、遴選委員之一的袁孝維表示,每一次遴選結束,台大都會不斷回頭檢視其制度,是否符合社會期待、真正公平公正,過去台大也曾考慮過招攬外流優秀學者回台,但實務上仍有其限制要考量。
袁孝維指出,過去校務會議的推薦投票,僅提供遴選委員會參考,四年前楊泮池角逐校長也僅以假投票模擬,檢討小組希望擴及更廣泛的民意基礎,在這次遴選正式讓「校務會議代表假投票」變成制度的一環。
進入遴選委員會後,若能掌握一定的「鐵票」就幾乎篤定過關,加上其中還有教育部3名代表,不少台大教授皆批評,「大學自治」的精神就不該有教育部的官派代表參與遴選。今年6月台大校長遴選委員名單,就因教育部長潘文忠指派「現任」教育部次長姚立德,遭到不少校務會議代表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