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泰方面,隨著西班牙宣布動用憲法155條款接管加泰,在12月重新選舉,加泰主席出逃比利時,加泰獨立看來已經破產。即便在重選中獨派能再次當選,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再推「加獨」。(湯森路透)
庫德人與加泰人相繼進行獨立公投,但兩者進展都不順利。在加泰方面,隨著西班牙宣布動用憲法155條款接管加泰,在12月重新選舉,加泰主席出逃比利時,加泰獨立看來已經破產。即便在重選中獨派能再次當選,短期内也不太可能再推「加獨」。庫德人的情況也不甚樂觀。在石油重鎮庫爾庫克(Kirkuk)的爭奪戰中,一向作戰能力低下的伊拉克軍居然一下子獲得勝利,把庫德人趕跑,庫德主席巴爾扎尼宣布下台,伊拉克法院也剛剛裁定「獨立公投非法」,庫德人至今沒有宣布獨立,獨立大業前途未卜。
台灣人比較同情加泰人,對庫德人較冷漠。加泰人宣布獨立之際,政壇與民間都有不少呼籲「承認加泰獨立」的聲音。這種情緒體現了台灣人的一種性格:台灣自視民主社會,如果能像民主國家一樣「民主公投」就能獨立,當然是最省事省力的途徑。反觀像庫德人這種真槍實彈搞獨立,一點也不文明,自然沒有多少同理心。但這漠視了,對幾乎每個民族或地區,獨立都是通過激烈的流血抗爭乃至戰爭實現的。
有人通過對歷史上各種獨立公投進行分析總結了幾點:
第一,成功的獨立公投多出於出現在「亂世」。這裡的亂世指世紀秩序劇烈變化的時代(不一定是戰爭),特別是戰後解殖與共產國家解體這兩個歷史潮流下大勢所趨的亂世。但現在這兩個亂世潮流都已過去,現有國際秩序體系已成型。在此情況下,若母國不同意,獨立公投極難得到國際廣泛支持,在大國庇護下「實際獨立」已是極限。
第二,現在還能得到母國承認而和平地進行獨立公投的國家,也還只限於英美系統、北歐、法、荷等高度政治文明的國家,而且獨立地區也一般限於不太重要的海外領地,而它們更多是一種殖民時代的遺跡。像蘇格蘭(英國)、魁北克(加拿大)這樣的重要領土能發起獨立公投,可謂絕無僅有。
第三,除此之外的爭取獨立地區要獲得廣泛承認的獨立,本質上還是要靠戰爭進行,要麼打贏獨立戰爭,要麼激戰後發生人道主義災難由國際介入。這時獨立公投所體現出來的民意,只在整個獨立過程中起到「臨門一腳」的加持作用。幻想沒有戰爭的獨立,機會渺茫。
參照庫德人與加泰人的情況,不難看出,台灣的處境與庫德相似,兩者都比加泰優越得多。與庫德相比,台灣則有優有劣。優點有以下:
首先,與庫德人一樣,台灣擁有「實質上獨立」地位,即以國際法衡量,台灣有穩定的國土、人民、政府與一定程度上的外交承認。台灣這種實質性獨立的時間長達70年左右,比庫德人更長,而且擁有的外交能力也優於庫德人(庫德還沒有宣布獨立,只與一些國家有準外交聯繫)。
其次,台灣擁有自己的軍隊,根據環球軍力網站2017年排名,台灣在世界第18位,這也比庫德優越。而且台灣至今仍有美國的軍事支持與防衛承諾,可以視為一種準同盟關係。
第三,台灣地位的不確定主要因爲二戰遺留下來的原因。雖然台灣錯過了解殖與共產主義國家解體兩次風潮,但台灣問題與解殖運動及共產主義都有關係,在國際法與輿論中有更多獲得同情分。
但對比庫德,台灣也還有很多不足。首先,庫德人之所以能很大程度擺脫中央政府,完全得益於中東的亂世,這是薩達姆海珊入侵科威特而導致海灣戰爭、美國布希政府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ISIS崛起而導致中東反恐戰爭的累次疊加結果。正是這些機會讓庫德人建立自治政府,建立軍隊,並在反恐戰爭中壯大。
伊拉克庫德人對抗伊斯蘭國戰爭上發揮重要作用,雖然最近失去庫爾庫克,但還牢牢控制自己的聚居區;以敍利亞庫德人為核心的「敍利亞民主力量」聯盟最近攻陷了敍利亞伊斯蘭國的「首都」拉卡(Raqqa),擴充了兵力與地盤。這是庫德人爭取獨立的最大底氣。
中東錯綜複雜的利益,不算上美俄等「外來勢力」,本地區也存在六大矛盾,沒有一個因素可以主導中東局勢,各方勢力縱橫捭闔,不斷重組,支持庫德人獨立的聲音並不小(比如以色列)。而中東亂局也令人產生一種即使邊界改變也並非不可接受的心理期望。
在兩岸軍事對抗激烈的年代,台灣客觀形勢上距離獨立最近,但主觀上沒有意願;經過長期的和平共處,台灣主觀上產生了獨立的意願,但客觀形勢又變得困難。現在,台灣局勢總體平靜,中美近年的對抗雖然激烈,但距離亂世甚遠,至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呈現足以「亂中求變」的大勢。
台海利益各方結構簡單,中國要「統一」,台灣美日不願台灣「被統一」(準確說是被「武統」),基本沒有太多縱橫捭闔的空間。台灣是否「被統一」,完全取決雙方力量的對比及台灣在美日戰略中的重要性。
其次,雖然台灣軍力比庫德優越。但台灣面對的對手是中國,中台之間實力的不對稱,比庫德與伊拉克之間更嚴重。而且這種不對稱是全方位的,不限於軍事上,還在於中國的經濟實力能使出擠壓(貿易懲罰)與拉攏(統戰)兩種不同的手段。中國近年實力增長,也令中美實力對比出現變化,美國不確定的外交路線在提供變化機會的同時,也增大了棄台的危險。
台灣不如庫德的第三點是内部對獨立與否缺乏共識。雖然不斷有調查顯示,台灣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越來越多,特別是新一代青年都是「天然獨」。但從對台灣統獨的調查看,主張儘快獨立的並不多。而且,大部分調查都基於「和平的、不受干預的自由選擇」的假設之下,遠離實際情況。
加泰人以為獨立能和平實現,於是公投有超過90%投票支持,但一旦西班牙軍警嚴陣以待,主席率先逃亡,「竟無一人是男兒」。有研究顯示,如果台灣獨立面臨中國進攻,各種設計不同的問卷得出願意為保衛台灣而戰的人的比例變動極大;甚至不同時間的同一份問卷也能得出很大差異。這顯然是因爲台灣承平已久,大衆對戰爭都沒有足夠認識所致。因此更難以預料,萬一武統的一天真正來臨,願意流血的人會有多少。
從民意調查看,主張「維持現狀」的是大多數。雖然有人不斷強調,「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但考察台灣的真實狀態,與其說這反映客觀現實,還不如說是一廂情願的政治口號。對比國際例子,維持現狀相當於「在大國庇護下實質性獨立」(這裡的大國指美國)。這也是在現有國際秩序體系已成型的情況下,和平能達到的極限。
這種「實質性獨立」是不穩定的。中國一天不承認台灣獨立,就永遠存在中國武力統一的危險。台灣的國家地位沒有得到國際廣泛承認,就難以用國際法上完全獨立國家所能獲得的「主權國家的權利」保障自己。對軍事入侵,國際法上只有「阻止人道主義災難」的干預理由,而沒有「主權國家不可侵犯」的干預理由。
除了軍事外,中國能在經濟、外交、法律上不斷打壓台灣的空間,也是因爲台灣沒有這種「主權國家的權利」。更重要的是,在習近平任内,能多久維持現狀也非常不樂觀,因爲中共十九大報告已經説明了中國對台灣存在「統一時間表」,而且很可能就在這十年被設定。
從庫德與加泰獨立公投事件,台灣人能學習什麽?
首先,獨立公投與否對台灣的重要性最多在於統一内部的認識,而不是讓台灣「獨立」獲得國際承認的通行證。文明國家中的加泰尚且不行,打出來的庫德尚且不行,面對中國的台灣更沒有可能,應趁早斷了只要獨立公投就能建國的念頭。
其次,無論「真正獨立」與否,台灣人最在意的其實就是保持現有的生活方式,以此為基點構建共同意識非常重要。面對現在的中國,要保持現有的生活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共十九大報告強調「一國兩制」適用台灣,而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得如何已有目共睹。
第三,能否保持現有的生活方式,首先取決於台灣的實力,包括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庫德有實力,即使一時挫折,還有獨立希望;加泰沒有實力,注定一敗塗地。對台灣也如是:要獨立,就要做好戰爭與流血的準備;要在「統一」下爭取保持現有的生活制度,也要靠實力增加談判籌碼,以求一個最有利的形式。
有人認爲:能自由「喝咖啡和偷懶」就是好社會,台灣不必與大陸比較,因爲「喝咖啡和偷懶」已經過了「狼性」的階段;大陸人民嘗到了「喝咖啡和偷懶」的好處之後,也不願意攻打台灣。支持者衆。這種理論應用到中國與台灣的問題上實在大謬。
首先,中國不是民主社會,嘗到「喝咖啡和偷懶」的好處後的普通人民是否願意攻打台灣,與決策者是否要「統一」台灣,關係幾乎為零。其次,台灣不是一個國際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還隨時可能被兼併,這是其他可以「喝咖啡和偷懶」的國家不需要面對的危險。這種情況下,繼續沉迷於「喝咖啡和偷懶」是奢侈的,反而「狼性」才是必須提倡的精神。
※作者為國際關係評論人